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月薪2万比不上老家“铁饭碗”?孩子一生不是家长用来炫耀的物品

2019-10-05 13:00:18孕产
里面讲述了几个年轻人,如何对并不理解自己的父母讲述自己的职业。”对于唐向未来说,或许妈妈的问题足够一针见血,但儿子奋斗了几年的梦想和自我价值被母亲几个问题轻易地否定了。

最近,我看了一部成年人职场与家庭的综艺,名字叫做《不好说特想听》。

里面讲述了几个年轻人,如何对并不理解自己的父母讲述自己的职业,虽然这是一个属于成年人或者说属于职场人的综艺,但在这几位职业不同的父母身上,我看见了无数父母的缩影。


1、26岁的内容创业者 唐向未

今年26岁的唐向未正在北京创业中。毕业之后他拒绝了家里安排好的路和未来,而是选择了自己创业。在节目中,唐向未第一次跟妈妈谈起自己的职业,然而妈妈好像并不是很感兴趣,只是问了他几个简单的问题:

-“那你怎么赚钱呢?”

-“你打算在北京待一辈子吗?”

-“你的这些想法,为什么不正常一点?”


对于唐向未来说,或许妈妈的问题足够一针见血,但儿子奋斗了几年的梦想和自我价值被母亲几个问题轻易地否定了。

一些将孩子物品化的家长在为孩子规划好一切的的同时,并不在乎孩子自己的声音。

当自己的期待与孩子的梦想发生冲突时,很少会去认同并理解孩子,而是表现出:我不认同你,更加不认同你的选择,为什么不按照我为你安排的路走呢?


35岁的心理咨询师 包大英

曾经的包大英是一个让爸爸妈妈都自豪的女儿,从小学习成绩就非常优秀,按照父母的期许考进大学,在事业单位找到了一份非常稳定的工作,周围的亲戚朋友提起包大英也都是一脸的羡慕。

但年近30的时候包大英却辞去了这份让老家人羡慕的“铁饭碗”选择辞职北上,成为了一名心理咨询师,在父母看来这个职业并不稳妥且没有保障不说,包大英还拒绝结婚生子,迟迟不肯将自己的人生改回到父母认为正确的轨道上。

在访谈的过程中,包大英的妈妈也有出镜,回忆起了当年听话又懂事,学习成绩也总是前三名的女儿,语气里都是满满的自豪感和喜悦感。


可这段回忆在包大英看来一点都不喜悦:

-“但是我其实那个时候感觉并不好,就是因为你会觉得父母是喜欢你的成绩好,他们不喜欢你。”


有多少父母正在用爱的名义,去捆绑自己的孩子,要求孩子只能按照家长计划的路线前进,当被周围的亲朋好友羡慕时,才会油然升起一股自豪感,而当脱离了轨道的子女在朋友圈晒出自己取得的优秀成绩时,却没有给孩子一个点赞。


2、你正在将自己的孩子物品化

相信每个家长心中都曾经对自己的孩子有很多憧憬。

不管是30岁还是13岁,家长都希望ta以后乖巧听话又懂事,学习成绩好,大方外向等等,一切家长觉得好的优点,都想安排在自己家的孩子身上,希望ta能够按照自己计划的方向前行。

对于年纪小的孩子来说,被家长物品化的可能性更高。

孩子喜欢文科,非要逼着孩子选理科。

孩子内向容易害羞,家长非要让孩子变得外向。

逼着孩子当众唱歌,表演才艺,忽略孩子的不情愿。


所谓物品化,就是忽略孩子的人格和尊严,将自己的想法强行附加在孩子身上,忽视孩子本身的自我价值。

如同包大英一样,感觉父母好像爱的是自己外在的某一种特点,而不是孩子本身,一旦孩子的表现失去了这种特点,家长好像也会收回对孩子的爱一样。

对于孩子来说,为了获得父母的爱,他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喜好,而去疲于满足父母对自己的期待,还会因此陷入深深地自我否定当中,一旦自己不能够满足父母的期望,就会担心失去父母的爱,造成孩子家庭安全感的缺失。

在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三傻”之一的法罕从出生开始,命运就被父亲贴上了标签:

-“我的儿子会是个工程师!”

法罕的父母不爱孩子吗?全家只有法罕的房间有空调,父母也尽其所能的对他好,所以法罕坚持学习自己不喜欢也不擅长的专业,从来没有人问过法罕,他自己未来想要做什么。


好像法罕不是一个独立的人,只是一个为了完成父母期待而存在的物品。

大人的认知中不管是孩子的理想,还是他们未来的工作,都最好是要体面又舒适,可孩子的理想没有贵贱之分。30岁辞去“铁饭碗”,26岁选择在北京艰难创业,其实本质上和孩子童言无忌的理想是一样的。

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属品,不可能完美地按照家长在想像中贴好的标签,亦步亦趋地成长。他们会有自己的梦想和价值观,家长否定的有时不止是孩子年幼时的一个幻想,更是他们幼小的价值观。

我们都是为了孩子好,但这份“好”,不应该限制住孩子的自由和行为,更不应该忽略孩子内心的感受。

那样不过是将孩子变成了家长附属的一件物品,将家长不安和焦虑进孩子的人生,利用对孩子的物品化,来补偿自己人生的未完成事件而已。


3、接纳有时就是真正的放手

真正的为孩子好、接纳孩子的亲子关系应该是互相尊重的。而不是家长要求孩子一定要去你为其选择的学校;学习你觉得“有前途”的专业;未经孩子允许,翻看他们的日记和手机。

纪伯伦在《孩子》这首诗中,有这样一段话: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

你可以给予他们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或许孩子并不懂得成人世界的艰辛,但是作为家长很多时候我们也并不懂得自己的孩子。去虚心地了解孩子的选择,给出自己的建议,保护他们小小的梦想,其实就是对孩子的尊重。

在林志玲宣布结婚的第二天,我的朋友圈被北京邮电大学一名微博名字叫:老师好我叫何同学的大二男生刷屏了。

这个视频是有关5G的体验和思考,从策划到剪辑,方方面面都非常优秀,完全不像一个大二学生的手笔,不仅被微博上很多大V转发,甚至还登上了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之前制作的几只数码产品测评视频也显得才思敏捷,非常优秀。

但在这些成功背后,其实是很多家长看起来会觉得离经叛道的努力。比如为了让视频拍摄的背景更加炫酷,他将自己的房间用黑色的卡纸贴满,当奶奶问起他录制视频的相机是多少钱买的时候,他根本不敢回答。


一个之前没有任何视频剪辑和制作策划经验的大二学生,很难让人相信他会成功。

在他的父母看来,也可能只不过是孩子为了自己爱好的胡闹。可即便这个爱好烧钱又耽误学习,何同学的父母还是接纳了他。

爸爸帮助何同学将房间变成黑色,妈妈反复看儿子的视频,尽管奶奶根本不懂UP主是什么,但依旧为小孙子自豪。


我们总是想把最好的一切都安排给孩子,但孩子不是物品,他们会有自己的想法,或许有些在家长看来离经叛道,是在做无用功,可我们有真正的去了解和接纳过孩子吗?

当家长能够真正接纳孩子的时候,

或许就会发现,

原来孩子自己的选择也并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