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镜头下的香港穷孩子与富孩子,起跑线的差距令人窒息

2019-10-04 10:26:07孕产
它以香港的穷孩子为主要视角,揭示这座国际都市背后,那让人触目惊心的贫富差距。01“没抽到盒饭的孩子”在九龙,有所名字非常接地气的学校——鲜鱼行学校,这也是一所给“穷孩子”开的学校。



昨晚我去了一个饭局,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叫《子非鱼》。

它以香港的穷孩子为主要视角,揭示这座国际都市背后,那让人触目惊心的贫富差距。


我们常说,读书改变命运,可是真的做起来,会有喊口号这么简单吗?

穷孩子和富孩子,他们的起跑线究竟相差多远呢?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纪录片。



01

“没抽到盒饭的孩子”



在九龙,有所名字非常接地气的学校——鲜鱼行学校,这也是一所给“穷孩子”开的学校。

佘伟豪是这所学校的一个学生,他不知道自己生父是谁,和妈妈相依为命。

母子两个就住在逼仄的劏房里,把饭放冰箱上吃,床尾就是厕所。

更糟糕的是,这个阴暗的角落里发生的事。

周围的“邻居”不是瘾君子,就是黑社会,前者到处借钱,后者提着刀像是要砍人。

佘伟豪的妈妈文化水平不高,但她也知道这种环境对孩子不好。然而,就算她学着孟母,搬了好几次,但每一次,都逃不出相似的环境。

因为那个狭窄的小空间,已经让她竭尽全力,再也找不到更好的地方。

她靠出卖体力换来的钱,在物价偏高的香港,完全不够看。

她从来都不敢买超过100元的东西,就连孩子想买双新鞋,也只能回一句:“没钱!”

破碎的原生家庭,糟糕的生活环境,这是许多鲜鱼行学校的学生共同的困境。

鲜鱼行学校里有这么一个活动,所有学生将会聚集在一起抽签。

这个签抽来有什么用呢?

它决定了孩子今天的午餐吃什么。

抽中的学生可以吃上盒饭,

而没有抽中的,只能啃两块面包。

正如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罗马,享尽富贵荣华;

而有的人饥寒交迫,为了活下去,已经耗尽精力。

校方似乎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孩子们:

你们出生不好,不是谁的错,只是个概率事件,就像某个孩子可能上一次吃的是盒饭,这次却要啃面包。

然而,这种大道理校长说得多了,

可像佘伟豪这些没抽中饭盒的孩子,

他们压根就没有时间思考那么多。



02

穷孩子没钱补习的时候

富孩子已经周游世界




鲜鱼行学校的确是希望帮助孩子改变命运,直至现在,读书依旧是底层改变自身,实现阶层上升的重要途径。

这或许不是人生唯一的路,却是一条最公平的路!

不过,很多时候,不是穷孩子读书不认真,

而是差距,从他们一出生,就已经存在。

佘伟豪本身就是个学霸,他的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唯独英语不够好。

在香港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他甚至可以不会说普通话,但英语一定要懂。

然而,因为“外面上一节课要100元”,已经超出了他家的极限,他只能咬紧牙关,自己攻克,时间永远都不够用。

父母经济实力,真真切切地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前景。

香港的一个真人秀《穷富翁大作战》,请到了一位小小的“白富美”到鲜鱼行学校做几日的交换生。

鲜明的对比,简直触目惊心:

在佘伟豪因为没钱,而缺席学校在本地的旅游活动时,白富美不仅登上了巴黎铁塔,还能下海跟海豚玩;

在穷孩子因为没钱参加英文补习时,白富美的父母已经重金请来美国外教,给孩子上一对一的口语课;

……

而有的穷孩子,受困于视野,还以为“有钱人家的孩子不用读书”。

却不知道,拥有更多资源的富孩子,不仅读书,而且比他们读得更多、更狠。

有些人,根本就没有和他们站在同一条跑起跑线上。


03

相差几百公尺的起跑线



黄俊修,鲜鱼行学校的学生。

他已经决定了,要是读书不行,就出去打工,再不济,就拿援助补贴,总能活下去,殊不知真要这么想,他这一生就要完了。

曾看过一个故事。

有个孩子被妈妈带着出去逛街,回来画了一幅画。

妈妈一看,傻了,孩子居然画的是一根根柱子。

最初她以为的高楼大厦,后来醒悟,这是人腿。

因为孩子太矮小了,她只能看见密密麻麻的人腿。

认知高度不同,看到的世界也不同。

在穷孩子们天真地以为有钱人不用读书时,白富美已经在父母的安排下,学习钢琴、舞蹈、唱歌……

而原因,正是她父母希望女儿能多接触些事物,从中找到自己真正喜爱的东西。

父母的文化背景与视野,无声地决定着孩子的眼界。

在穷孩子的父母,为了生计竭尽全力,潜移默化地给孩子灌输“只要还活着就好”的观念时,富孩子的父母,拿着最好的资源,狠狠地砸在孩子身上。

白富美的妈妈曾经在节目中说过:

“如果真的有起跑线,这里(鲜鱼行学习)的孩子在一百公尺那里,而我女儿已经在两百或三百公尺外了。”


虽然听上去忒打击人了,但这就是现实。

的确,很多时候,我们穷尽一生,都想要达到的高度,不过是别人的起点。

但是,如果什么都不去做,那么就是连别人的起点都到不了。

我们无法改变这份差距,但我们可以选择改变自己。


04

你就是你孩子的起跑线



正如黄磊说的:

“凡是赢在起跑线上的,都是短跑。人生不是场百米赛,是场马拉松,是长跑。这世界上从来没有一场马拉松,是在起跑线上赢的。”

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是这个理。

人生路漫漫,你不努力拼一把,怎么知道自己都不能进入“罗马”?

比如纪录片《人生七年》,虽然有的人一出生,似乎就注定以后不会平凡,而有的人则是庸碌一生。

但是,来自底层的孩子,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

农民的儿子尼克,在同龄人因为贫困纷纷辍学时,他坚持上学。

如此下来,在21岁时,他在牛津读物理,到了28岁,他已经移民美国,在大学里担任教授。

作家苏芩说:

“20岁前的人生是父母给的,20岁后的人生是自己给的。别把自己的窘境迁怒于别人,我们唯一可以抱怨的,是不够努力的自己。”

来自底层的孩子,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

网上有这么一个问题:“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不是最大的谎言?”

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这样的:

“这句话不是谎言,只不过用错了对象。


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不是将来往死里折腾孩子,而是现在往死里折腾自己,因为你孩子的起跑线就是你。

你的经济能力、学识修养、道德三观、眼界品味,决定了你的孩子从哪里开始跑,往哪跑,怎么跑。”

学会接受事实,学会对自己负责。

谁的家业都不是大风刮来的,一切都需要自己去争取。

如果想培养出一个努力进取的孩子,请先成为努力上进的父母。

父母自己都不努力,又怎么让孩子努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