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福禄娃"的拼图人生(上)

2022-02-16 04:36:45孕产
杨世一:男,八零后,"睿萌星"中国体验式教育联合创始人"福禄娃":做儿童户外活动领队的专属花名杨世一说自己从小就很孤独。父母都是国家一级厨师,平时工作很忙,经常顾不上照顾他。上小学的时候,家离学校比较远,放学后几乎没有同学可以一起玩。

杨世一:男,八零后,"睿萌星"中国体验式教育联合创始人

"福禄娃":做儿童户外活动领队的专属花名

杨世一说自己从小就很孤独。父母都是国家一级厨师,平时工作很忙,经常顾不上照顾他。上小学的时候,家离学校比较远,放学后几乎没有同学可以一起玩。那段时间广播电视又经常提醒家长"警惕坏人尾随脖子上挂钥匙的孩子入室抢劫",所以每到寒暑假,他总是被父母锁在家里,不能出门。

经常独自在家的杨世一没少看电视。为了怕父母发现,他灵机一动用电扇给电视散热,居然真的瞒了很久。可是动画片再有趣,看多了也会无聊,一天爸妈买的《恐龙克赛号》拼图吸引了他眼球。

那天,他趴在自己房间的地上花了很长时间、费了好大劲才终于把一百多块拼好。按捺住满心的激动,他小心翼翼地关上门,想给下班的父母一个惊喜。谁知妈妈一回家就直奔儿子的房间找东西,随意地推门而入,一不留神踢散了铺在地上的拼图一角,下意识地惊呼:"哎呀,这可怎么办呀!"

杨世一闻声赶紧跑过去,嘴里还喊着:"别着急,我来!我来!"然后熟练地咔咔几下就使图案恢复如初。妈妈站在旁边点头赞叹:"你挺厉害呀!"他听了骄傲地挺了挺胸脯,笑了。

有了成功的经验,他不断购买块数更多、难度更大的拼图,最多一次他独自成功拼出了四千块组成的完整图案。杨世一说:"那些小图块相似度太大了,找起来很痛苦,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才能完成。但拼出成品的一刹那,让我感到了满满的成就感!"

杨世一从小喜欢挑战和创新,整天琢磨怎么玩出新花样。有时用轴承做成斜坡,把家里的药丸拆出来放在上面滚着玩;家里装修时,用边角废料做飞机、坦克;还有一次把家里缝衣服的针烧红了,弯成鱼钩状。

爸爸问他为什么做这个?他说想钓鱼。看父亲脸上没有露出一丁点儿责备的表情,他就炫耀地问:"用缝衣针弯鱼钩特别难,你知道为什么吗?"爸爸一脸不解,他嘿嘿一笑说:"这个针太硬,弯的时候特别容易断。"爸爸立刻好奇地问:"那你是怎么做成的?"杨世一这时立刻摆起老师的架势,一边比划一边说:"我把针烧得红红的,然后用钳子夹着最红的位置慢慢弯,就成了!"

在我们四个小时的交谈中,杨世一一次又一次用赞赏的语气对我说:"父母给我的空间比较大。只要不犯法、不伤害别人、不伤害自己,我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现在回忆起来,这是他们给我好的礼物。"

杨世一就读的小学在西城区,而且是北京市的科技特色校,特别注重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他将在家做的飞机、坦克带到班里给小伙伴看,被老师发现后当作珍品在学校里展览了四、五年。他还因此被推荐到少年宫学做电机、搭建模型。

回忆起那些快乐的经历,杨世一眼中闪亮的神采无法遮掩。他说:"那时候父母对我的兴趣爱好,不管报课外班还是比赛,都会特别支持。我搞不懂的就自己查书找答案,或者整天冥思苦想找灵感。"

小时候,他经常跟妈妈外出旅游。时间长了他发现:大巴车座位上方的行李架太高,取放行李很不方便。于是有一年西城区向社会征求"金点子"时,他建议对大巴车进行改造,把座位下面设计成集中存放行李的空间。过了三、四年,偶然在街上看到成群的游客从大巴车下面的行李仓搬运行李,他心里有点小意外,又有点小兴奋,心想:"原来真有这种车啊!"

父母并非刻意营造的宽松氛围不仅保护和挖掘了儿子的创造性,还为他训练专注度创造了绝佳的条件。长时间的独处和无人打扰,使得杨世一做事时注意力可以保持长时间高度集中。他说:"如果我每天只玩游戏、看电视,肯定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做事态度: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小学毕业后,杨世一从西城区来到了海淀区。也许是两个区的教育理念不同,也许是初中和小学的教学方法不同,也许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总之,他在初中时的学习状态和整体表现与小学相比大相径庭。

小学时学习成绩中上等的他,到了初中"偏科"成了主旋律,数学甚至从没及过格。虽然他的几何无人能敌,虽然他的作文总被当作范文,虽然他能快速而准确地画出细胞图,可是因为总成绩达不到标准,他从此失去了上兴趣班的资格和机会。

初二时一个意外事件的发生让杨世一的状况雪上加霜。不仅使他对学习更加抵触,还对父子关系和他的世界观产生了极大影响。

新学期开学后不久,数学老师主动提出为几个差生补课,并向家长保证可以提高他们的成绩。上课地点在老师家里,每周一次,一节课费用400元。但是上了几次课他就发现:老师每次补课讲的题,都是周测验的原题。也就是说老师一边对学校作弊,一边欺骗家长。

老师这样的行为让他特别气愤,觉得不该付给他补课费,于是私下花了父母给的钱。没过多久,老师催要课时费的电话直接打到家里。父母听了气不打一处来,但仍然耐着性子问他原因。杨世一知道自己成绩不好底气不足,觉得即使说了实情父母也会站在老师一边,也就懒得解释,执拗地只承认自己偷花钱不对,却绝口不提事情原委。

父母从小就一直教育儿子:"人要老实、守本分、分善恶。要知道什么对的,什么是错的。"这个事情正是犯了他们的大忌。被劈头盖脸的一顿暴揍后,杨世一憋着满肚子委屈跑出了家。血气方刚的半大小子没处发泄自己的郁闷,一拳砸向楼道的窗玻璃。追出来的妈妈看到了手腕血迹斑斑的儿子,二话不说赶紧带他去了医院。

养伤期间,杨世一没去学校。看着手上的绷带、感受着身上的余痛,他开始尝试站在不同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琢磨应该怎样处理这样复杂的情况才能避免激烈的冲突和惨烈的结局,避免让父母伤心。家里的气氛平静下来后,他对父母说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母亲听了非常气愤,所以当老师第二次电话催要学费时,她坚决地拒绝了。可是这件事情之后,他与父亲很长一段时间几乎不再讲话。

在初中剩下的日子里,杨世一的日子越来越难熬。对老师的抵触和失望消磨了他对学习仅剩的一点兴趣和耐心,特别擅长的音乐、美术和体育不断被"调课"使学校也失去了吸引力。当几乎所有课都变成语数外时,他决定放弃走考大学这条路。

申请职高时,杨世一面试了八所学校,收到了七份录取通知书,包括金融、旅游、药剂师、厨师等专业。他想学旅游,可那所学校实在让他失望。最后是妈妈帮他挑了药剂师,想着以后家里买药方便。

职高最吸引他的是有机化学,那些分子式画起来很有趣,可对其他课程就提不起一点兴趣。所以无意中看到街道张贴的征兵公告后,他没跟父母打招呼就去报了名。

初二时的激烈冲突后,杨世一与父亲一直有深深的隔阂。参军坐火车出发时,他也没期待父亲来送行。即便在月台上远远看到了爸爸的身影,他仍然表现得无所谓,只跟妈妈打着招呼。

但是火车开动的那一刹那,看着父母搜寻和凝视着自己的眼神,他当时就崩溃了,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他说:"我终于意识到我真的要走了,等我再回家时他们就会老了,那时我必须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

这些年有了自己的孩子,又做着陪伴更多孩子成长的工作,杨世一慢慢发现父母的影响潜移默化,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复制着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他说:"小时候,考试成绩不好怕父母训,我就模仿他们签字;没写完作业心里想着游戏,我就偷着玩手机。那时候我总觉得自己很聪明,以为这些事做得天衣无缝,结果却经常被发现,然后免不了一顿打。"

但是他从不因此怨恨父母,因为打过之后他们总会做两件非常重要、非常高明的事,让他感觉父母的教育是为自己好,而且无懈可击。

有一次他在街上从后面猛推一个小孩子,然后看着人家哇哇大哭的样子幸灾乐祸。一旁的父母看到后立刻让他当场道歉,回家又把他教训了一顿。

打完之后爸爸问他:"你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了吗?"杨世一说:"我不应该推那个小朋友。"接着妈妈说:"你把他推到马路上,如果正好过来一辆车,把他压了,你希望那样吗?"他听了紧张得心里一阵发麻,立刻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引发多么严重的后果,隐隐地后怕起来。

爸爸接着问儿子:"我该不该打你?"杨世一沮丧地说:"该打!"爸爸又问:"我为什么打你?"他低着头回答:"你为我好,所以打我。"但爸爸摇摇头、叹口气说:"我没有其他的办法告诉你,你这样的做法有多么错误!"

父亲文化不高,对儿子的要求简单而直接:"你将来做什么我不管,但是第一不许犯法,第二不许吸毒。"他还经常说:"不要伤害别人,也不要伤害自己。"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强调和严厉的处罚被不断重复和强化,最终成为了杨世一的行为准则。

有一次他跟三个女生去超市,别人偷东西,却把他抓住了。爸爸认定是他偷的,打了他一顿,他觉得自己冤枉得要死。但是杨世一说:"这个事我并不恨他,因为我能感觉到他在告诉我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事是根本就不能触碰的,是底线。所以我现在的底线意识特别强烈!"

在与父亲冷战的那段时间,杨世一放学回家从来不叫"爸爸",但父亲仍然每天都把饭菜做好放在桌上,等着他来吃。他说:"我现在特别能理解我爸。你可以说他没有文化,可以说他不善于表达,但他其实每天都在爱我。"

相对于爸爸的不善言辞,妈妈更加温柔和开明。小时候,杨世一每天都会特别盼着妈妈下班,见到她的第一句话就是"妈,今天我爸没揍我!"

在他的记忆中,有时气急了,妈妈也会和爸爸一起"男女混双",但过后总会劝爸爸消气。遇到事情,妈妈不会立即发脾气,而是隔一段时间再处理。和儿子交谈时,她也不会总是用指责和批评的语气,而是平心静气地告诉儿子应该怎样考虑、怎样处理。杨世一从妈妈身上得到了更多温暖和安全的感觉。

有一次他跟妈妈说想学吉他,妈妈当时没同意,结果没过两天就在自己床上看到了一把崭新的吉他。更让他没想到的是,妈妈还擅自给他报了个吉他班。上课的时候看到老师他立刻就傻了:耳钉、舌钉、纹身一个都不少。虽然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杨世一还是非常感激妈妈的开明和对自己兴趣全身心的支持。

可能因为经常打篮球,他初中时就比妈妈高了。有时候两人走在一起,妈妈会抬起手搂着儿子的肩膀,骄傲地感叹:"我儿子都这么大了!"杨世一说:"她说这话可能是无意的,但语气中流露出的自豪和信任,让我不由自主就想要承担更多责任,想要保护她。"

参军之后,离开了严父慈母的关爱,离开了饭菜飘香的温暖的家,完全属于杨世一自己的人生拉开了序幕,也正式开启了他的"拼图人生"。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