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

2022-02-11 11:36:59孕产
家长如何教孩子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毫不夸张地说,手机已经占去了孩子们大部分的课余时间。从学校放学回来以后,有多少孩子会主动找出一本书籍来读?孩子们普遍认为,回家以后就是该“休息”的时候,这个时间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想怎么安排就怎么安排。

家长如何教孩子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

毫不夸张地说,手机已经占去了孩子们大部分的课余时间。从学校放学回来以后,有多少孩子会主动找出一本书籍来读?孩子们普遍认为,回家以后就是该“休息”的时候,这个时间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想怎么安排就怎么安排。

令人遗憾的是,孩子们这么想想也就罢了,竟然还有不少家长也是如此看法。由于在学校的学习似乎“过于紧张”,所以回家以后,孩子们的“吃喝玩乐”,家长则很少干预,这种方式被“理直气壮”地理解为“休息”。

如果你留意观察,你就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

那些成绩优异的同学,回家以后会主动看书写作业,而那些成绩糟糕的学生,回家以后则从来不看书,如果不是在逼迫之下的话,也不会写作业。

古人讲“圣愈圣,愚益愚”,确实非常有道理。贤能的人会更加贤能,而愚笨的人则会更加愚笨。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绝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天分”,成绩好的人有“读书天分”,他们能够看得进去;成绩不好的人没有“读书天分”,再怎么逼迫他也看不进去。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家长会认为“反正成绩差,就不要管他了”,老师会认为“由于该生基础较差,那就只要求他读一读教科书就行了,不要分散精力去读别的书!”

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

著名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越是学困生,就越要阅读”,如果说“学困生”放弃了阅读,那么毫不夸张地说,他也放弃了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越是学困生,就越要阅读”

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进行“课外阅读”?

1.“课外阅读”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它既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课文内容,也能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

老师在讲授一篇新课文时,通常要涉及人物介绍、写作背景等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和课文紧密相连的;然而,由于课堂上的时间非常短暂,老师们在讲解这些内容时往往是“蜻蜓点水”,只挑重要的讲。但是,如果学生要真正地深入理解课文和作者这个人物形象,就不得不去寻找相关材料进行课外延伸阅读了。

课外延伸阅读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能够增加“知识积累”,为学生们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学生们为什么一提起写作文就头疼?因为很多学生心中没有积累素材,不知从何下手,即便是努力“憋”出一篇文章来,也大都是流水账作文,没有质量。

因此,很多人都把语文学习概况为“阅读和写作”两大板块,而“阅读”又是写作的基础和前提,于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就落实到“阅读”上面来了。

初中时,一个关系要好的同学送了我一本世界名著,它就是日本著名作家“夏目簌石”所著的《我是猫》。我花了一个假期的时间,将这本书认真读完,最后有两个收获:

第一,我发现《我是猫》这本小说在语言叙述风格上和《红楼梦》等古典小说有些相似之处,其深受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毋庸置疑;

第二,我将这本小说中的所有“成语”先勾画出来,然后一个一个地抄写在我的笔记本上,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为我今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课外延伸阅读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能够增加“知识积累”

2.“课外阅读”不仅仅意味着“知识积累”,它还是“提升智力”“启发心智”的重要手段。

尤其是对于“学困生”来说,更需要进行“课外阅读”。或许有人认为“课外阅读”会加大“学困生”的学习负担,当课内的学习都还远远没有完成,如何去完成课外的阅读任务呢?

这种担心有一定道理,但是仍然不能成为孩子们拒绝“课外阅读”的理由。教育界有一种理念,认为“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唤醒灵魂的过程”,我非常赞同这种理念。

当一个孩子他的“心智”尚未得到启发,“灵魂”尚未得到唤醒,作为家长,你让他读这个读那个,有何意义呢?当孩子自己“不愿学”的时候,一切学习任务都是“学习负担”。

如果说只有“唤醒灵魂”的教育才得上是真正有效的教育,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只有“深入内心”的阅读才算是真正有效的阅读。

一个孩子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有快有慢。成绩优秀者可能在课堂上就完成了理解和学习,而成绩较差者在课堂上尚未完成理解和掌握,这个时候就往往需要更多的课余时间去理解、消化。

学生的学习越困难,说明他在大脑的思维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就越多;这些困难的解决,一方面需要靠时间去消化,另一方面则需要课余知识来补充。

这就像胶卷一样,感光度较差的胶卷需要更长的“曝光时间”,学困生的智力发展也需要更多的“知识亮光”来照耀。

只有“深入内心”的阅读才算是真正有效的阅读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

教给孩子三种方法就可以了:辨证式阅读、整本书阅读、心灵化阅读。

1.用“辩证式阅读”替代“背诵式阅读”。

所谓“辩证式阅读”指的是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要加入自己的思考,或联系自己的经历遭遇,或结合社会的类似现象,或对比历史和现实,对作品内容和人物形象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学习。

所谓“背诵式阅读”指的是在阅读过程中,完全认可文章的所有信息和观点,不加变化、不加理解、不加运用地照搬到作文写作或现实生活当中,对文章的信息和观点全盘接受,并试图直接传播给他人。

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

“辩证式阅读”会使人变得更加“理性”,而“背诵式阅读”则会使人变得更加“死板”。

例如:孩子们都学过《悯农》这首诗,它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是李绅在幼年时写下的,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辛苦,体现了作者李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怜悯。

然而,如果我们就因此而对诗人李绅进行大肆称赞和歌颂,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通过课外阅读我们发现,李绅这个人长大以后竟然完全是另外一个形象:

他在做官之后不久,便凭借其职权而贪污腐败,凭借其地位而飞扬跋扈,凭借其任性而滥杀无辜,成了一个老百姓“敢怒而不敢言”的贪官和豪强。

这样一来,我们对李绅的认识,就会更加客观,更加深入。由此可见,课外阅读,就是要让孩子们建立起“自己的思考”,逐渐成为一个“爱思考”和“有思想”的人。

课外阅读,就是要让孩子们建立起“自己的思考”

2.用“整本书阅读”替代“碎片化阅读”。

所谓“整本书阅读”指的是一本书的完整阅读,从头到尾,认真读完。由于容量巨大,一本完整的书,往往有着宏大的叙事结构,复杂的人物情感,深刻的思想内涵等特点。一本好的作品,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

认真将整本书读完,能够“以最少的时间付出获得最多的社会认知”。长期进行“整本书阅读”,还能够提升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细节理解能力、内容概况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所谓“碎片化阅读”指的是以断断续续的方式进行简短而少量的片段阅读。包括用手机进行快速而又毫无目的的阅读,到图书馆或阅览室进行随手翻看式阅读,“5分钟读完一本名著”“3分钟看完一部电影”“10分钟带你了解历史”,如此等等。

“碎片化阅读”是一种走马观花式的阅读,阅读者无法真正进入作品、理解作品、反思作品。

例如:高中阶段要学习一篇小说《边城》,这是“沈从文”的成名作。

在人教版教材中,原来的版本选择了小说1—7章节,而现在的新教材又删去了第1和第2章节,只留下了3—7章节。小说一共21章节,这样,备选课文便活脱脱地被删去了两头两尾。

如果仅仅依靠课本教材,那么学生乃是无法真正理解《边城》的精彩内容:

既丧失了“翠翠”的形象特征介绍和“茶峒”的背景环境交代,又残缺了小说的最后结局和人物命运。这样的阅读,学生们如何能够理解“什么是人情美”“什么是人性美”?

只有通过对《边城》的整体阅读:

学生才能从“梦中摘虎耳草”的情节里读出“翠翠”那种情窦初开而又羞涩无比的恋爱心理,才能从“夜唱山歌”的情节读出“傩送兄弟”对“翠翠”的爱,才能够理解外公临死前为了“翠翠”的婚事而费尽心思,奔走操劳,才能够理解“什么是人情美”“什么是人性美”!

总之,如果仅是阅读教材中所选章节,学生们很可能会断章取义地理解为这篇课文是“鼓励爱情的”“爱情需要去追求”;只有真正对《边城》进行了完整阅读的学生,才会发现,原来“爱,也意味着付出,意味着等待”“爱情不仅仅会产生恋爱的喜悦,也可能会面临凄凉的结局。”

两种阅读方式,收获全然不同。

一本好的作品,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

3.用“心灵化阅读”替代“消遣式阅读”。

所谓“心灵化阅读”,就是用心阅读,在阅读时用心去体会,和作者进行心灵或思想的交流,并不断消化,使阅读内容像“镌刻”一样刻进读者的内心。长期进行“心灵化阅读”,人就会变得越来越有内涵,有深度,有信仰,有毅力。

所谓“消遣式阅读”,就是“随意阅读”,以打发时间为目的,对阅读内容进行粗浅甚至是错误的理解,把阅读纯粹当作一种“消遣方式”,而非“提升自我”的途径。长期进行“消遣式阅读”,人就会变得越来越浅薄,注意力和思考力都会随之下降。

在这里,我推荐两种“心灵化阅读”的方式:

第一种:多读“历史英雄”,少读“动漫英雄”。

让历史人物,走进孩子们的内心。只有真正的英雄,才能为孩子们支撑起精神世界的天地。

所谓“真正的英雄人物”是指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真实的历史人物,比如项羽、岳飞、黄继光、邱少云等。哪怕这些人可能有着一个悲剧的结果,但是这种真实历史所产生出来的“悲剧力量”,要比他们曾经取得的“不朽功勋”给人的“榜样力量”要强烈得多。

那些娱乐明星、影视人物、动漫英雄则不在此之列,算不上真正的英雄。

比如钢铁侠、奥特曼等等,这些动漫英雄不应该过多的进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它们会教孩子过上一种“虚幻而荒诞”的生活,“娱乐化”将成为阻碍学生们健康成长的一个“可怕杀手”!

第二种:多读“文学作品”,少读“杂志文摘”。

“文学作品”带给人的心灵和思想上的震撼,要超过那些“心灵鸡汤”式的杂志文摘。和作者进行对话,和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想境界。“文学作品”给人的“情感教育”,好过父母的“说教”,也要好过杂志的“鸡汤”。

以前我也曾买过像《读者文摘》《青年文摘》这样的杂志,那个时候还觉得这些杂志真不错,对我们的学习有用,可以摘抄一些名言警句出来作为写作素材。

但是,久而久之,我发现,我读了那么多本杂志和文摘,但是现在记得起来的篇目已经几乎为零,而我所阅读过的那些长篇文学小说,没有一部会忘记,每一部文学作品都以不同的方式“镌刻”在我的内心。

“文学作品”对我的影响,是“一辈子”,而“杂志文摘”对我的影响,则只是“一阵子”。

“心灵化阅读”,让人变得更加有内涵,有深度,有信仰,有毅力

结束语:

如果一个孩子对作品不能进行“深入阅读”,那么孩子的内心就无法接触到更有价值的思想和文化。总之,课外阅读,我们要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是“深度而不是广度”,是“思想而不是故事”!

(如果您有更好的建议或看法,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