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腊八节美食的顺口溜 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王八”这是为何?

2023-01-04 14:50:55孕产
腊八节美食的顺口溜,关于春节的作文450字一年一度的春节来临了。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贴春联,大街小巷到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我和姐姐去看春联,每家每户的字句不同,却都反映出吉祥的心愿。 大年三十那天晚上,家家户户都在看春节联欢晚会。到了零点的时候,院子里的炮声响成一片

关于春节的作文450字

一年一度的春节来临了。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贴春联,大街小巷到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我和姐姐去看春联,每家每户的字句不同,却都反映出吉祥的心愿。
大年三十那天晚上,家家户户都在看春节联欢晚会。到了零点的时候,院子里的炮声响成一片,大家共同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我和姐姐跟着爸爸妈妈放烟花,爸爸一放鞭炮,各式各样的烟花伴随着响声升上天空。能拿的花炮爸爸让我们拿着放,而不能拿得就放在地上,各式各样的烟花十分漂亮,打到天上就像数不清的星星,一会出现一会消失好像在不停地眨眼睛,多美呀!
今年我和爸爸、妈妈、弟弟一起去爷爷奶奶家过年。三十晚上放完鞭炮后,奶奶做了一桌丰盛的菜肴,都是平时我喜欢吃的。并且今年还是爷爷的六十大寿,我敬爷爷一杯酒,祝爷爷长命百岁!我也敬奶奶一杯酒,也祝她老人家身体健康!爷爷奶奶高兴极了,给我和弟弟一人一个大红包,还祝我健康快乐,学习进步!今年是兔年,我祝福大家兔年大吉!万事如意!一家人团团圆圆开心极了!
我们都去放焰火,虽然我们已经放过一次了,但是爷爷奶奶还没放,给他们增添一些情趣。有“出水莲”、“小蜜蜂”、“黑蜘蛛”、“彩明珠”、“轰天雷”、“报喜鸟”、还有“茶花香”……各种烟火映亮了夜晚的星空,真是五彩缤纷!爷爷和我们一起放,奶奶开玩笑说爷爷还是一个小孩!
我喜欢过年,因为它不仅增添情趣,还代表新一年的到来。

腊八节美食的顺口溜

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要写春节的)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腊八节美食的顺口溜

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王八”这是为何?

农历每年十二月初八,俗谓“腊八”。腊八,原本是佛教节日。相传这一天为佛祖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佛寺常于该日举行诵经、法会,并效法佛祖成道前牧女献糜的传说故事,取香谷及果实等造粥以供佛,名“腊八粥”。它又名“七宝粥”,后通行于民间,演变成为一种习俗。其所用原料,随各地物产和家庭贫富的不同而有区别。腊八前后,正是一年里的隆冬季节,天气比较寒冷,正如民谚所云:“腊七腊八,冻死王八。”人们喝着热腾腾的腊八粥,身体内暖气自生。另外,腊八粥由最初的佛教节日演变成为一种民间食俗,意义也有所改变。它一方面表达出人们用朴素的方式庆贺当年丰收,同时也寄托了来年吉利的愿望。

腊八节美食的顺口溜

为什么大年要吃饺子 春节吃什么馅的饺子有讲究

民谚云:“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

农历每年的腊月三十日,是人们辞旧迎新的时候。这一天,人们从早到晚,要准备许多美味食品,举行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人们称这一天叫做“过年”。

过大年,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最为隆重的节日。为了过好年,旧时农家一进腊月的门坎,就开始忙年。尤其是从腊月二十三,俗称过“小年”起,人们就进入了过年的倒计时,日夜忙个不停。河南民间有一首流传很广的《过年歌》:

二十三,祭灶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杀猪鸡;

二十八,蒸枣花;

二十九,去打酒;

年三十,包饺子;

大年初一,蹶着屁股乱作揖。

大年三十包饺子。是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民间过年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年三十的饺子,由于是节日的重要内容,所以,还规定了许多规矩和约定俗成的习俗内容。这些习俗都是为了配合过年的气氛需要。

饺子馅的讲究

包饺子首先是调拌饺子馅。饺子馅有荤有素,有的地方是严格区别的,但更多的是荤素搭配。年三十包的饺子,要足够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全家食用的。除夕夜的饺子馅一般是荤素料相配合,用猪肉或羊肉,切成小肉丁,加调味料腌好,然后把大白菜嫩叶用刀剁成粗粒,挤去部分水分,加人肉馅和调味料调拌而成。在制馅的过程中,最讲究的是剁馅,就是用刀细剁大白菜的工序。剁菜时,刀与案板撞击,发出锉锉有力的“嘭嘭”声,由于用力大小在不断地变化,这声音便发出了富有韵律感的强弱节奏变化,像特别优美的乐曲,传到四邻八居。人们都希望自己家的剁菜声音是全村最响的,也是时间最长的。肉加菜调馅,谐音“有财”,剁馅声最响且时间要长,美其意曰“长久有余财”。剁菜的时间越长,说明包的饺子就多,象征着日子红火富有。

饺子形状的讲究

年三十包饺子的形状也有讲究,大多数地区习惯保持传统的弯月形。这种形状包制时,要把面皮对折后,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沿半圆形边缘捏制而成,要捏细捏匀,谓之“捏福”。有的农家,把捏成弯月形的饺子两角对拉捏在一起,呈“元宝”形,摆在盖帘上,象征着财富遍地,金银满屋。也有的农家,将饺子捏上麦穗形花纹,像一棵棵颗粒饱满、硕大无比的麦穗,象征着新的一年会五谷丰登。但更多的是把饺子包成几种形状,预示着来年能财满屋,粮满仓,生活蒸蒸日上。

饺子摆放的讲究

年三十包的饺子,不仅形制上有讲究,就连摆放也有定规。首先是不能乱放。俗话说:“千忙万忙,不让饺子乱行。”日常包饺子,横排竖摆,皆随其意,年三十包的饺子则不行。山东等地盖帘子要用圆形的,先在中间摆放几只元宝形饺子,然后绕着元宝一圈一圈地向外逐层摆放整齐,民间俗云“圈福”。有的人家,甚至规定,盖帘无论大小,每只盖帘上只能摆放99个,且要布满盖帘。因此,只能靠调节饺子的间距和行距来实现,谓之“久久福不尽”。关于这个习俗,民间传说中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在一个贫困的山村,有一户人家很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到了年三十这一天,家里没有白面,也没有菜,听着四邻的剁菜声,心急如焚。无奈,只好向亲友借来米面。和好面后,又胡乱弄了点杂菜凑和成馅,就包起了饺子。因为面是借来的,所以包的饺子就格外珍贵,摆放时,就一圈一圈由里到外,非常整齐,也很美观。刚刚从天庭回来的灶王爷看了很高兴。同村有个财主,家有万贯家产,平日山珍海味的吃惯了,根本不把饺子放在眼里。大年三十这天用肉、蛋等料调馅,包成了饺子,乱放在盖帘上。小料饺子下锅煮熟后,一吃味道全变了样。猪肉馅变成了萝卜菜。而那户穷人的饺子却变成了肉蛋馅的。原来,是灶王爷对财主家包饺子的态度很不满意,为了惩罚他,就把两家的饺子给暗中调了包。第二天,这事便在村里传扬开来。从此,人们再忙,年三十的饺子也要摆放得整整齐齐,以讨个“圈福”的口彩。但是在黑龙江部分地区的农家,饺子却不能摆成圆圈。据说把饺子摆成圆圈,会使日子越过越死。必须横着排成行,这样方能使财源四通八达地涌来。

饺子煮吃的讲究

大年三十不仅要包饺子,也要吃饺子。俗语云:“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说明年夜饭的饺子是亲人团聚的象征。这天的饺子,要在除夕的时候吃,不仅有家人团聚之意,又取更新交子之义。除夕吃饺子的习俗,由来已久,至少在元明时已经形成。《明宫史》就记录过过年吃饺子的食俗。“五更起……,吃水点心,即扁食也。”后经传承完善,便形成了后世民间除夕吃饺子的习俗,以为辞旧更新之义。除夕夜的饺子,是伴随着辞旧迎新的鞭炮的响声,将饺子下入沸腾的锅内,煮熟捞出后要先供诸神、列宗,然后伴着其它食品吃饺子。

年三十夜煮饺子也有讲究。烧火用的柴草,要用豆楷杆或芝麻楷杆,寓有火越烧越旺,来年的日子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锅里煮饺子,不能用铁铲乱搅动,要顺着一个方向,贴着锅沿铲动,形成圆形,与摆放饺子之义相同。在山东东部,煮的饺子一般要故意煮破几个,但不能说破、碎、烂等忌语,而要说“挣”了或“涨”了。因饺子内有菜,菜谐音“财”,故饺子“挣”了,是“挣财”,图个吉利,讨个口彩,以增加除夕夜的欢乐气氛。在甘肃中部一些地方,除夕夜煮饺子时,还要加入少许面条共煮,同食,美其名曰“银丝缠元宝”。面条要细,饺子要包成元宝形,喻意长寿发财,也是图个吉利,寄托人们的美好希望。

吃饺子时,也有俗规。第一碗要先上供,奉先祖,供诸神。这上供的饺子也有讲究,河北民间有“神三鬼四”之说。就是给诸神上供3碗,每碗3个;给列祖列宗上供用4碗,每碗盛4个饺子;唯有灶王爷最不受尊敬,上供只上1碗饺子,碗里只盛1个,但有的人家过意不去,就随便盛几个。有的地方,饺子端到供桌之后,家里老人还要虔诚地念上一段祷告式的顺口溜,如:

一个扁食两头尖,

下到锅里成万千。

金勺舀,银碗端,

端到桌上敬老天。

天神见了心喜欢,

一年四季保平安。

第二碗饺子要端给牲畜,以表示对牲畜的爱惜。旧时,大牲畜如牛、马等是农家的主要劳动工具,人们也希望牲畜像人一样迎来平安顺利的一年。第三碗家人才开始食用。除夕的年夜饭,本来种类很多,但其它均可不吃,唯有饺子必须要吃。吃时还要记清,以吃偶数为佳,不能吃单数。有的家里老人边吃边口中念念有词说:“菜(财)多,菜多”等古语。饭后盛饺子的盘、碗,乃至煮饺子的锅,摆放生饺子的盖帘上,都必须故意留下几个(偶数),谓之“年年有余”。甚至连包饺子用的莱馅、面团也要有“余头”。

形容吃的古诗词

1、东坡肉:苏轼贬官黄州时,写下《猪肉诗》一首: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2、羊肉泡馍:苏轼写诗:“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古代称羊肉泡馍为羊羹。
3、腌笃鲜:金农有诗:“夜打春雷第一声,满山新笋玉棱棱;买来配煮花猪肉,不问厨娘问老僧。”腌笃鲜是江浙一带著名的本帮菜.
4、种菜烹调:宋人有词:“自种畦中白菜,腌成瓮里黄齑(读jī音,指酸菜)。肥葱细点,香油慢煼(同炒),汤饼如丝。早晚一杯无害,神仙九转休痴。”这是描写在自家菜园自得其乐的画面,其乐融融,令人向往。

5、撒子:陆游在《剑南诗稿》中曰:“陌上秋千喧笑语,担头粔籹簇青红。” 粔籹读jù nǚ音,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撒子,由中原传到东莞后,为莞人喜爱并成为东莞传统贺年食品之一。其中陆游所说“簇青红”,说明人们还把部分糖环还加上花米红染成好看的红色以示喜庆。

6、刀削面:民间有顺口溜形容“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

7、酸梅汤:清代的郝懿行写得《都门竹枝词》写到“底须曲水引流觞,暑到燕山自然凉;铜碗声声街里唤,一瓯冰水和梅汤”,老北京们在儿时常听到手敲冰盏的清脆声音,“泠泠有声,清远而浏亮”,那是卖冰梅汤的在走街串巷。在炎热的夏季喝上一碗,“透心沁齿,如甘露洒心一般”。
8、驴打滚:北京传统小吃,用豆面、糯米粉、和红糖豆沙馅制成,《燕都小食品杂咏》:“红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里埋。何事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
9、煮干丝和水晶肴肉:说起扬州,除了传说中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的风光,还有扬州大厨们引以为傲的大秀刀功的煮干丝,将豆干劈成片再切成丝的过程考验人的耐心和细心。俗语说扬州人早晨皮包水,就是指扬州人早晨去茶楼喝茶再吃上一碗煮干丝。《望江南》词中写道:“扬州好,茶社客堪邀。加料千毕堆细缕,熟铜烟袋卧长苗,烧酒水晶肴。”这首词说得正是扬州人日常生活的写照。

合肥的景点和小吃

到合肥,葡萄鱼、怀胎鱼、油爆虾、安庆素火腿、素烤鸭等是游人必尝的美味佳肴。 包河所产鲫鱼背乌,人称“包公鱼”,烹饪后骨酥肉嫩,回味无穷;名菜曹操鸡,俗称“逍遥鸡”,相传是当年曹操钟爱的药膳鸡,皮黄骨酥,肉白细嫩,别有风味,比之烧鸡、扒鸡之类,胜过百倍。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得主枣庐州烤鸭,原系宫廷御膳美食,选料严谨,加工考究,香气浓郁、皮酥肉嫩、咸淡适宜、肥而不腻、味道鲜美,脍炙人口。 到合肥,不可不吃“李鸿章大杂烩”。相传李鸿章在访问美国期间宴请美国宾客时,厨师急中生智的发明。主要原料有海参、鱼肚、鱿鱼、玉兰片、腐竹、鸡肉、火腿、蛋黄糕、鸽蛋、猪肝、干贝、冬菇、咸鸭蛋黄、菠菜、鸡汤等烧烩而成,具有醇香多味、鲜咸可口等特点。 合肥的点心小吃也颇有名气,尤以麻饼、烘糕、寸金、白切四大名点著称。麻饼外皮松软香甜,内馅甜而不腻,具有橘、梅等果料风味;烘糕金黄油润,疏松多孔,香酥可口,味美甘甜;寸金具有橘饼、桂花的特有香气,脆、甜兼得,清香可口;白切片具有片薄甜脆、质白透明的特点,并带有浓郁的芝麻香。 蚌埠路的黄山菜馆、长江路的淮上酒家、淮河路的刘鸿盛饺面馆及绿杨村酒家,均颇有特色,是餐饮的好去处。合肥野生动物园 [合肥] 合肥野生动物园坐落在合肥西郊风景区内,东以环山路为界,西与蜀山森林公… 包公祠 [合肥] 全名“包公孝肃祠”,位于合肥市环城南路东段的一个土墩上,是包河公园的… 紫蓬山 [合肥] 大自然的鬼爷神工,在给神州大地创造跨越鄂、豫、皖三省的巍巍大别山时,… 三河镇 [合肥] 千年古镇三河位于肥西境内,距市区约40余公里。三河镇,三河古称"鹊渚",… 合肥生态公园 [合肥] 合肥生态公园位于新站试验区二环路与铜陵北路交汇处,是一处占地500余亩的… 合肥植物园 [合肥] 合肥植物园建于1987年,地处合肥清溪路口以西,西郊董铺水库东南岸一环形… 万佛湖 [合肥] 万佛湖地处合肥市近郊,距合肥市140公里,景区面积135平方公里,湖面50平… 岱山湖 [合肥] 岱山湖地属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5.7摄氏度,冬暖夏凉,空气… 徽园 [合肥] 徽园,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发起,合肥市人民政府精心策划,全省十七个市通力… 逍遥古津 [合肥] 素称“三国故地”的合肥,由于魏、吴长达30余年的争夺,曾遗下众多与三国… 包河秀色 [合肥] 在城东南的旧城墙外侧,因北宋清官包公及其后裔居住之地而得名,风景区内… 巢湖 [合肥] 巢湖位于安徽省腹心部位,东西长54.5公里,南北宽21公里,水域面积约750平… 李鸿章故居 [合肥] 李鸿章故居位于淮河路中段,坐北朝南,气势宏伟,是合肥现存规模最大、保… 蜀山春晓 [合肥] 蜀山森林公园坐落在合肥西郊的大蜀山,距市中心约10公里,面积566公… 瑶海公园 [合肥] 瑶海公园位于合肥东北郊的瑶海公园是合肥市四大公园之一,也是安徽省最大… 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 [合肥] 紫蓬山森林公园面积近百平方公里,自西向东绵延25公里,为大别山余脉。著… 安徽农业大学 [合肥] 安徽农业大学是安徽省属重点高校,座落于“三国故地、包拯家乡”省会合肥… 六家畈 [合肥] 六家畈位于合肥东南乡,肥东县城南2.5公里处,系湖滨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一所理工结合、兼有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 教弩梵钟(明教寺) [合肥] 梁武帝时又在台上建有铁佛寺。唐大历年间又重修扩建,定名明教院,至明代…

合肥有没好吃的小吃

江南粥屋,就在39度对面!粥和所有的菜都是现点现做,还有烧烤,口味ok!那里的粥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广东潮汕砂锅粥的做法和广州生滚粥的做法.而且那里的粤菜做的非常好吃~!厨师全是广东人,口味融合了合肥这边的口味,ok有创意,~比较好吃的还有盐焗鸡、潮洲卤水、铁板通菜、还有那个烤生蚝和烤扇贝!记得吃吃点生姜喝点醋,杀菌。还有一家新开的在宁国南路,环境不错~ 梅山路安徽饭店对面干锅辣丫头,新开的,环境好,价格还公道,吃完还可以吃火锅~

宣化中秋节有什么风俗

宣化的风俗民情
饮食习俗 宣化由于受地理、气候、风俗等影响,过去境内不种小麦、产稻极少,农作物以五谷杂粮为主,在饮食上形成自己的特点。有“山药熬茄子,香死老爷子”,还有“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十里荞面饿断腰”之说。过去宣化人的主食主要是莜面、黄米面、荞面、玉米面、高梁面、小米、山药、豆类。副食主要有大白菜,圆白菜,芹菜,红、胡、白萝卜,茄子,菠菜,韭菜,豆角,黄瓜,南瓜(蕃瓜),西红柿,辣椒。宣化人有腌菜的习俗:腌的菜有大白菜、圆白菜为酸菜。芹菜、胡萝卜、圆白菜、辣椒,四样叫腌辣椒菜。蔓菁,芥菜腌制成咸菜。因地球位置因素,远离江河湖海,甚至连池塘也很少,旧时代,宣化老百姓很少吃鱼,有的不会做鱼,只有少数外地人或富户购食,时值今日,物质生活不断提高,鱼是普通老百姓餐桌上副食品之一,汉族人喜欢吃猪肉,回民喜吃羊肉,涮羊肉成为回汉餐桌上一道佳肴。宣化有句顺口溜,叫“七月十五嚎丧,八月十五馕嗓”意为到八月十五可使劲吃。过去,到了腊月二十三,年的序幕也就开始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因此,腊月二十三开始,不管贫富,孩子们就开始抓着吃。现在城里人已烧煤气,早就不祭灶王了,但每逢二十三,大人们还是记着买些麻糖给孩子呼叫 ,也就是继承下了腊月二十三吃麻糖习俗。到了腊月二十六七,开始煮肉、饨鸡、煮豆馅、炸糕、蒸豆包等,留作正月吃。大年三十包饺子,也包很多,至少要吃到破五(初五)。这个年实际是从年三十到年初五,这几天家家户户吃较好的饭食,几乎天天吃的是提前精心准备的饭,上顿吃饺子,下顿吃馏糕(炸糕再蒸一下)。到破五,这天再吃一顿饺子过年结束。初十传说是耗子娶亲日,城外人又要吃糕了,意为让耗子满足一下,省的咬粮食袋或衣物。到了十五,吃元宵。宣化人喜爱到朝阳楼买元宵。元宵吃法有炸、有煮。正月十六“游百病”宣化老人有吃炸果子习俗(炸油饼)。正月二十为小天仓节,俗有“天仓窝窝十字糕”,即在初十时可吃窝窝,这种窝窝即丝糕,有豆面,有米面,白面、豆、枣组成。二十五是“老天仓”节。正月里有说法的吃到此为止了。接下来是二月二,男人都要在这一天洗澡,剃头。意为“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要吃千层饼,谓之“扯龙皮”。清明节的前两日为寒食节,有的地方讲不动火吃冷食,这个节,宣化人不太重视,说法也不大,因为本地气候不宜吃冷食。到了旧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了。有吃粽子和吃凉糕习俗,这一天有些家里要自己包粽子,不包的有互相赠送粽子的,有的要蒸上几个小馍馍,点上红点点,在家供奉亡灵,还有人买一些水果,晚上到十字路口处送已死去的亲人吃。农历七月十五是鬼节,宣化人要蒸面人,送给孙子外甥等。八月十五中秋节,更是大张旗鼓地吃,吃好饭,吃月饼,吃水果。更讲究吃葡萄,送葡萄,送月饼,送酒。这一天亲人要围坐在一起,吃月饼,赏月,有些人家干脆将饭菜搬到庭院,葡萄架下,吃着月饼瓜果,赏着中秋月,一派丰收祥和气氛。除此之外,宣化还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说,到了冬至这天要吃饺子告知人们冬天到了,“包裹”要好一点,(本地较冷)夏至时因为热容易上火,这一天吃面,防暑降温。饮酒习俗 酒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饮料,不论红白喜事,还是亲朋好友聚会,人们都离不开酒。因而伴随出现了酒礼、酒令、酒忌等。来客时七分菜八分酒,酒过三巡才自便。倒酒时讲究,酒要满,茶要浅;让酒时先喝为敬,来晚者要罚酒三杯。第一杯为敬酒,第二杯讲究“好事成双”,第三杯“无三不成礼”。民间祭祀时,一杯敬天,二杯敬地,三杯敬鬼神。酒是神奇的,有时起着神奇的作用,宣化老百姓爱说”喝酒喝近了,赌博赌远了“。婚宴上的酒称酒席,无酒不成席嘛,请客无酒又不称其为请。以前宣化人,爱喝北京二锅头、沙城老窑、沙城散白酒,自宣化有了啤酒厂,“钟楼啤酒”成了人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饮料了。宴请习俗 宣化人热情、好客,也实在。宴请宾客时,要把客人安排在首位。主人常坐下首相陪。招待客人的菜肴数量要上双数,宴请宾客先上凉菜,但凉菜的数量不超过热菜。通常凉热大约在10至16个菜,人少时可以是4至8个菜,如果是尊贵客人,鸡、鱼各为一道菜必不可少。东道主敬酒要为客人倒满酒,自己先喝为敬。前三杯客听主便,酒过三巡之后,客人再找机会向东道主敬酒。陪客要等客人喝好酒之后再盛饭,不能主人先吃不管客人,客人没吃完,主人要缓吃,等客人放下碗,自己再放碗。“狗肉不上席”,宴请宾客,尤其是喜事,不上狗肉。饮茶习俗 宣化素有“沙陀国”之称,可见风沙之大,加之旧时人民贫困,温饱尚不足,室内取暖仅靠一个火炉,所以一壶粗茶成了他们暖壶身子,提精神的一种途径。过去宣化老人喝茶烧水靠“水氽子”即一个比一杯子稍大一点的铁皮盒,用铁丝拧一个手柄或提手,宣化人叫此具为“水氽子”。有了铁壶,铝壶,暖壶之后,水氽子退出了生活舞台。因在地理位置上与晋蒙相邻,成为晋冀蒙通商的必经之路,宣化商人常常从大囫囵带回砖茶,老人们爱喝砖茶成为习俗,喝砖茶要捣碎。旧时宣化有名气的茶庄有吴德裕茶庄。宣化大剧院中有送茶的跑堂,剧院旁边还有喝茶的茶馆。改革开放后,南方人涌入宣化做买卖,绿茶也被宣化人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