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是被父母劫持的人质

2022-02-04 19:06:56孕产
当我们充满爱意地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时候,我们已经在内心里无数次地上演有这个孩子的明天会是怎样的一天,想着那一定会很幸福。然而,当我们生下孩子后,发现事情其实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的,因为照顾孩子的过程中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身心疲惫,以及其他潜在的问题。

当我们充满爱意地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时候,我们已经在内心里无数次地上演有这个孩子的明天会是怎样的一天,想着那一定会很幸福。然而,当我们生下孩子后,发现事情其实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的,因为照顾孩子的过程中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身心疲惫,以及其他潜在的问题。

于是,我们对孩子已 经没有那么地包容,反而想着去控制孩子,让孩子变得好管理一些。而孩子,从温暖的子宫里出来之后,对这个世界感受到的是一种陌生的恐惧,对于他们来讲,能否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生存下来取决于自己身边的大人。因此,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竭力去讨好父母,以求得生存。

《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这本书把这种现象称为“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借用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定义。所谓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指的是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里,人质被劫匪劫持了,为了求得生存,人质与劫匪之间产生了感情,激发了劫匪人性化的一面,从而让自己保全了性命。

然而,有一些极端的例子,比如美国的媒体继承人帕蒂·赫斯特,最后竟然加入了绑架她的恐怖组织,并成为了信徒。这就是人质在本质上完全认同了劫匪,简而言之,就是被他们洗脑了。甚至还为他们说话。这个时候人质的目的就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求得生存,而是深深地认同于劫匪,分不清对错。这种情况就类似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在所谓的血浓于水的亲情里,孩子已经完全认同于父母的做法,甚至还为他们开脱,把所有的错误都归结到自己的身上,让一切成为一生摆脱不了的宿命。

作者奥利弗·詹姆斯是儿童心理医生、关系精神分析学家、作家、记者、电视纪录片制作人和主持人,被英国泰晤士报誉为“国民心理学家”。同时,他也是英国国立家庭育儿协会和家庭计划慈善机构的董事。

大部分讲述亲情的书都是在讲亲情的美好,然而,《天生非此》这本书探究了父母与孩子之间间美好的另外一面——虐待,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虐待不是特指电视新闻上的强烈的肢体虐待,而是大部分人都会在有意无意之中对孩子实施的或是精神上的或是肉体上的虐待。也许,我们很难相信作为父母竟然会对孩子实行虐待,但是,它真实地发生了。那么,我们现在就来看看,这种虐待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对孩子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又该如何从这种虐待的阴影中走出来,并防止这种虐待再一次遗传下去呢?

一、父母与孩子之间虐待关系的形成

一提到虐待这个词,可能很多人都会说,我很爱我自己的孩子,怎么可能会去虐待他们,平时我连一句打骂都没有,其实,这里所讲的虐待不仅仅限于这种肢体上赤裸裸的虐待。而是一种我们看不见却经常在实行的虐待。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当你心情好的时候,孩子要是犯了点错事,你可能会笑着原谅,要是你心情不好,就会对孩子大发雷霆。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一次,当我在计算着这个月的支出和收入时发现入不敷出了,同时又想到了自己在家看孩子没收入被人当成是吃干饭的,心理很是生气。这时候不巧的是,我那还没两岁半的女儿把一包米粉撕开,倒在地上,然后用脚去踩,踩完后还让我去出帮她擦干净。当时的我气不打一处来,直接把她抓过来,用力打了几下的屁股,我承认我当时真的是用力了。孩子一直哭,害怕我不要她了,一直过来要我抱,我的气还没消下去,她一次次过来了,我一次次把她推开了,最后她怕我了,跑到她爷爷那边去,不想再跟我亲近了。

当我的情绪开始平稳下来后,我开始反思我自己,其实我本不是这样的一个人,以前也出现过类似的糟糕画面,但是当时的我则认为,孩子也不是故意的,她也不明白这样做的后果会给自己的妈妈提高工作量,会让妈妈更加辛苦。那时候的我会说,没关系,妈妈收拾一下就好了。但是这一刻的我却不是那个样子的,因为我在心中思考着那些事,这一刻的我之所以会对孩子那样的行为,完完全全是自己对自己心中无能的发泄。也就是说,我在孩子身上发泄我不愉快的情绪。

为人父母,我们都不是全能的,总有那么一些时刻,感觉自己身心俱疲,郁结在心中,这个时候,难免会发泄,而孩子常常是我们发泄的目标。

对于这种对自己厌恶的消极情绪投射到对方身上,奥利弗·詹姆斯把它称为“我很好,而你不是”机制。也就是说,当我感到愤怒或者无能为力,悲伤的时候,通过激发他人的类似的情绪,我可能使自己得到暂时性的解脱。就像上面例子中的我一样,我感到无能无力了,我打骂孩子,让她同样也感觉不舒服,通过这个过程,我把自身的消极情绪投射到她的身上了。

孩子是我们最亲近的人,正是这个最亲近很容易让孩子成为我们消极情绪的受害者。孩子依赖我们而生存,我们稍微有点风吹草动,他们就会有一种生存遭到威胁的恐惧。由于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不管我们的行为是对是错,孩子都会在第一时间去认同我们的想法。我们大多数的父母甚至会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希望孩子做好的时候,对孩子说,你要是这样的话,妈妈就不要你了,或者不爱你了等等。对于孩子来说,这就是一种很典型的虐待。

二、幼年时候的虐待造成的影响

有的老人经常说,孩子还小,不懂的,尤其是三岁前的小孩,过会就忘了,但是,其实不是的,心理学研究证明,幼年时候的经历会对孩子造成终身的影响。幼年时期的遭遇对人的一生的影响是最大的,这其中最大的影响就是对孩子皮质醇水平的影响,研究证明,如果孩子在幼年时候经常遭到虐待的话,孩子就会经常处于一种应激性水平,导致皮质醇激素水平要么处在极低的水平,要么处在极高的水平。

当我们的身体受到威胁的时候,皮质醇激素就会激活我们头脑中“战斗或逃跑”的模式,如果我们持续处于这样的状态,那么,头脑就会一直处于这种“战斗或逃跑”的模式,时时刻刻觉得有人要害自己,这样就会导致我们大脑的皮质醇激素处于较高的水平。造成的结果就是这个人很容易暴躁、易怒,一点小小的事情也会激起千层浪。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对这种状态已经麻木了,以至于当自己面对威胁的场景时,没有了任何感觉,这就会导致皮质醇激素水平处于极低的状态,这样的人常常表现为冷酷残忍。

大量科学研究表明,人在幼年时期受到的照料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人的皮质醇激素水平,不稳定的、不回应的或虐待式的回应方式会对造成极高或极低的皮质醇激素水平。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都会带着幼年时被虐待的影子生活,他们甚至会在未来的生活里去重现自己幼年时被虐待的经历,有意或无意地寻找当年的影子,或者变换角色,期盼得到不一样的结果。也许你会觉得这个很夸张,但是,让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奥利弗·詹姆斯曾经在一家精神病院工作,有一名患者经常处于一种恐惧的状态之中,精神十分混乱,晚上几乎无法入睡,经常在走廊上游荡,家里有四个孩子,他排行老二,他的父亲,小时候曾经受过严重的虐待,变得十分可怕,常常会毫无预兆地发火,幸运的是,他和他的两个妹妹都是在姑姑和母亲的抚养中成长起来的,而父亲经常打他的哥哥,他及他的两个妹妹没有造成什么影响,因此,经过一定的治疗,这位患者的焦虑症很快就痊愈了,而她的两个妹妹,即使平时感到有些焦虑,但依然能生活得平静。

他们的同胞哥哥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因为经常受到父亲毫无来由的挨打,他变得偏执,性格内向,经常离群索居,和街上的人打架滋事。后来有一天晚上,因为心情糟糕加上喝醉酒, 将一个男人活活打死了,当时有一个目击者,事后说到,他冲着这个被打死的男人叫自己父亲的名字。可见,他是把这个男人当成了自己的父亲,他真实的意图是想要去攻击那个童年时一直虐待自己的人,而不是故意要杀害这个无辜的男人的。

人的早期经历是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的。在这个例子中,这个同胞哥哥一直活在童年早期的阴影里,并成为了逃不开的命运。

三、虐待孩子的父母也是受害者,我们要打破这个代际遗传

虐待孩子的父母是有错误的,但是他们同时也是受害者,他们自己在幼年的时候也遇到过同样的对待,他们一次次地在生活中重演,甚至不惜让自己的孩子重犯自己之前所经历的一切。

最近我自己也感受到了这种变态的心理。我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从小到大,家里最好的资源都给了唯一的弟弟,当我生了女儿之后,我发誓,绝对把男孩女孩同等看待,但是,最近这段时间我会像父母一样,觉得,女孩终究是要嫁出去的,等到自己老了,还是只有儿子在身边而已,并且看到了很多女孩嫁出去之后,就没怎么再顾自己的父母了,那一刻我会怀疑对女儿的付出究竟是不是值得,而这会在无意识中虐待自己的孩子,因为孩子间不公平的对待也是一种虐待。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立马告诉自己,我们生孩子,养孩子,一开始的母的绝对不是什么索取,要求,虽然我们也有老得需要靠儿女的那一天,但是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最大的收获就是孩子天真无邪的笑脸的收获。

可是问题来了,我们要如何去打破这种局面,让我们在这代人所遭受的一切不会在下一辈继续重演呢?在书中,作者有两条建议值得我们好好参考一下。第一个是拥抱养育着的温情,父母难免会犯错误,但是在他们的身上也有温情的一面,我们在考虑父母带来的消极面的同时,也要去思考父母的积极面,这样能够帮助我们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正面思考有利于激发我们人性中善的一面,从而让我们把更多的爱留给下一代的人。

第二点就是学会利用父母—成年人—孩子,这个模式,这也是作者推荐的最好的建议。艾瑞恩·伯克提出的交互分析指出,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处于三种不同的基本模式:

“父母:这种模式下,你会模仿父母的行为。

成年人:在这种模式下,相对来说你能将自己与情绪分割开,用客观角度看待自己所处的情况。

孩子:在这种模式下,你受到幼时相似经历的控制,尽管已长大成人,却仍会重温当时的场景。”

一般来说,成年人模式是最有用的,但是,如果有积极一面的引导,父母和孩子的模式也是有用的。那么这三种模式在生活中具体表现是什么样?在生活中,我们为了孩子好,通常会去强迫孩子做一些他们不喜欢做的事情。但是,孩子总是没有那么听话的。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处于孩子模式,我们可能就会面红耳赤大声吼叫;处于父母模式,要么是强硬地要求,要么是不管不顾。但是,如果我们正处于成年人模式,就会对孩子的情绪做一个比较全面的评估,从而保持冷静,又或者试图找办法培养他们的自我兴趣,让他们在我们的引导下去追求我们想要他们达成的目标。

有时我们可以反思一下我们在处于什么样的模式之下,好好反省自己,或许就能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比如,如果你想要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你可以在他们做错的时候大声吼叫他们,也可以不管不顾,当然了,你还可以,买一些行为习惯绘本,带孩子一起阅读,或者你自身在平时就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成为孩子的榜样。

每一个人都会带着原生家庭的某种伤痛,曾经我在潜意识里故意不让自己好起来,就是为了要把我今日所有的结果都归结为自己的原生家庭,让自己的父母产生愧疚的心理,但是我最后发现,他们不可能会产生什么愧疚的心理,在他们的眼里,你不行就是你不行,跟他们无关,曾经我也拿过往的一切来折磨自己,认为是以前经历的一切东西导致了我今天的样子,让我无法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后来,我拿出了自己的成年人模式,告诉自己,童年时期发生的一切只是事实,只是事实而已,它可以决定我过去的样子,可以决定我现在的样子,但是不能决定我全部的人生,我可以选择让那一切控制我,也可以选择主动出击,不沉迷于过往,可以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

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里说道,女人是被塑造出来的。《天生非此》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生下来就是这样的,如果你不喜欢你此刻的自己,那么也请不要讨厌自己,

当孩子离开温暖的子宫,呱呱坠地开始,就来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我们的生死存亡全部掌握在父母手上。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父母不可能全心全意地照顾着我们,甚至因为一些原因,对孩子实行虐待。这种虐待不仅在这一辈中出现,它还在上一辈中出现。

虐待是我们受到消极影响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孩子可以通过虐待来感受生命的残忍,也可以通过关爱来感受这个世间的美好。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都不会,他们的命运牢牢地掌握在了父母身上,这性质如同人质和劫匪的关系,孩子会受到什么样的待遇,很大的程度上是取决于父母的。

如果孩子注定是人质,父母注定是劫匪,那么也好好做一个善良、多情的劫匪。好好关爱孩子,虐待可以流传下来,关爱也可以通过流传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