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生病——小孩子的另类表达方式

2022-01-31 14:24:27孕产
你有不耐烦孩子在身边唠唠叨叨吗?你有不把孩子的话当回事儿,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吗?你有在所谓正式的场合不把孩子的话当回事儿,或者直接屏蔽掉孩子的话吗?你有认同大人说话小孩子别打岔的说法吗?我想绝大多数家长是符合上述情况的。但往往是这样的情况会产生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

你有不耐烦孩子在身边唠唠叨叨吗?你有不把孩子的话当回事儿,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吗?你有在所谓正式的场合不把孩子的话当回事儿,或者直接屏蔽掉孩子的话吗?你有认同大人说话小孩子别打岔的说法吗?

我想绝大多数家长是符合上述情况的。但往往是这样的情况会产生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你有发现某几次孩子的生病毫无缘由,来的莫名其妙,好的一脸懵逼吗?因为外在的某些原因,例如:父母习惯冷漠粗暴对待孩子、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想法都是错误的等,导致孩子有了想法,也不敢表达。这会有一个后果,语言表达不出来的话,孩子会通过行为或者生病来体现。

心理学有一个说法,身体上的疾病是由心理引起的。

前两天,和两岁的大侄子视频,他玩着玩着哭闹了起来,非得吃糖,一直闹一直闹。我妈在那里哄他,要去给他拿。被科学育儿洗脑的我在电话另一头瞎指挥:“让他哭,不要给他,这次给了他下次还这样。”

我妈嘟囔着,让他闹,让他闹,生病了你们又不管。妈妈边说边把糖给他,这个小崽子拿到糖立刻就不哭了,变脸大师都没有他能。

当时我对我妈的话没有在意,觉得她就是没见识。。。

昨天,大侄子感冒了。具体原因是和我嫂子斗争,大哭引起的。

我嫂子对他的养育方式也是所谓的科学育儿:不在他哭闹的时候满足他的需求。由于小家伙特别倔,所以就一直哭一直哭,直到嗓子哭哑。他感冒之后,家里人对他的关注多了起来,他不哭了,也不闹了,恢复好宝宝状。

我觉得,小家伙哭闹的背后有一种需求,还有一种求关注的心态。如果长期地去忽视孩子哭闹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最后他可能会病给你看。

生活中常常有家长,因为不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而抓狂,从而粗暴对待孩子。这样不仅会影响亲子关系,更有甚者,孩子可能会生严重的病。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劳伦斯·E·夏皮罗说,父母和孩子交流时,身体动作的非语言暗示,对于信息的表达和接受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父母们找到孩子表情动作背后的心理规律,有助于更好地跟孩子交流,也能帮助父母更好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下面是几个孩子们日常中常见的行为以及包含的心理学因素,家长们了解一下吧!

孩子爱吸吮手指

表现:

一些较大的孩子经常吸吮手指或脚趾,以吸吮大拇指多见,严重时还会导致大拇指变形,有些孩子不吸吮手指睡不着觉。

主要原因:

1岁以内的孩子爱吸吮手指属于正常现象,这是因为孩子通过嘴巴认识世界,而手对于大脑还没有完全发育的孩子来说,只是一个外在的东西,而不是自己身体的一个器官,即所谓的自我分化不良。

随着大脑发育的完善,多数孩子会逐渐改变吸吮手指的行为,但是较大的孩子仍有吸吮行为就属于心理问题,如曾经受到较大的心理创伤,吸吮手指可以起到抚慰作用。

干预技巧:

父母应多跟孩子沟通,找出孩子的心理问题,此外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多陪孩子玩,用有趣的玩具逗孩子开心,或是让孩子帮忙做些小事,增加手的活动,逐渐纠正吃手指的习惯。

咬指甲

表现:

有些孩子特别喜欢咬指甲,以至于撕裂指甲床或指尖咬出了血,而且明知道咬指甲不对还是控制不了。

主要原因:

孩子爱咬指甲,可能是缺乏微量元素等身体原因,但更多的是心理原因,包括家长关心不够,家庭关系不和谐造成孩子压抑、情绪紧张,父母期望过高或学习压力大等。

干预技巧:

对于爱咬指甲的孩子,父母平时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可以跟孩子一起玩游戏或外出活动,对减少孩子焦虑,纠正咬指甲有好处。另外要注意正面引导孩子纠正咬指甲行为,比如可以订立亲子合约,切忌斥责孩子的不良行为,否则可能会加重心理问题。

撞头、打滚等行为

表现:

有些年龄较小的孩子在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出现撞头的自虐行为,比如跪地磕头就是撞墙。此外,常见的自虐动作还有摇头、打头、打滚、捏自己、抓头发、扯耳朵等。

主要原因:

孩子在情绪受到刺激、要求得不到满足,或者疼痛因素刺激时,就会出现自虐行为怪癖。自虐其实是孩子有诉求的一种表达,可能是缺乏安全感或某些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的表现。

干预技巧:

弄清自虐原因,多数孩子是只有在不被满足的情况下才采取自虐行为,因此更有可能是心因性引发的。 家长要弄清楚孩子自虐的起因并进行矫治,比如检视父母的婚姻关系等。如有必要,应该咨询心理医生。

上学就喊肚子疼

表现:

有的孩子一提上学就喊肚子疼、头晕,甚至呕吐、晕厥,到了医院又查不出原因。

主要原因:

孩子在焦虑时,常常会呈现出一些躯体性症状,如肚子疼、发烧、腹泻、出虚汗等。 这是一种躯体障碍的表现。孩子的心理压力不但会压抑他们的发展能力,扼杀创造性,还会降低自尊和自信,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导致身体上的障碍。

干预技巧:

父母需要先带孩子去医院,排除器质性疾病。如果查不出问题,那说明很可能是孩子心理有问题了。

父母需要详细询问,让孩子觉得父母可以信赖,以便找出他们焦虑的原因,并想办法解决。 父母如果发现孩子过度自责,就应该及时调整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中止各种偏激的、有悖情理的“高标准、严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