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爷爷奶奶育儿误区 宝宝由爷爷奶奶带好吗?

2022-12-27 13:22:07孕产
爷爷奶奶育儿误区,哪些爷爷奶奶的育儿理念你最受不了哪些爷爷奶奶的育儿理念你最受不了?细说那些令我们发狂的溺爱都说隔代亲,爷爷奶奶对孙子孙女的好我们做父母都能理解,有时候甚至是无条件地包容我们的宝宝。不过很多时候,这样的爱是“溺爱”,很容易让孩子养成不好的生活习惯,而且脾气也会变差。那爷爷奶奶一般都有

哪些爷爷奶奶的育儿理念你最受不了

哪些爷爷奶奶的育儿理念你最受不了?细说那些令我们发狂的溺爱
都说隔代亲,爷爷奶奶对孙子孙女的好我们做父母都能理解,有时候甚至是无条件地包容我们的宝宝。不过很多时候,这样的爱是“溺爱”,很容易让孩子养成不好的生活习惯,而且脾气也会变差。那爷爷奶奶一般都有哪些我们受不了的育儿理念呢?
1.不管怎样,宝宝都是对的
情景一:宝宝撞到桌子了,疼得大哭,爷爷奶奶马上抱起宝宝,“宝宝不哭,是桌子不好,打他打他!”
情景二:宝宝晚上要吃糖,妈妈不许,爷爷奶奶马上拿给宝宝,“宝宝要吃就吃,别听妈妈的,来,奶奶给你剥开来。”
情景三:在小区玩,看中别的小朋友的玩具,一把抢过来,奶奶说“宝宝好棒!”小朋友“哇哇大哭”,奶奶说“宝宝,咱不稀罕,奶奶给你买更好的,扔给他。”
情景四:超市里,奶奶带着宝宝,一边逛一边在水果区吃,“宝宝,这个葡萄好甜,来吃一颗。这个小番茄也不错,赶紧吃,别让别人看见了。”
这样做的结果是: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自私,一点点不称心如意就大哭大闹,好喜欢占小便宜,长大后,就变成了人们口中“没素质的人”。
2.关于宝宝吃饭
情景一:
吃饭时,妈妈要求宝宝坐餐椅里吃,吃完才能出来。宝宝不愿意,大哭。爷爷奶奶马上就抱出来,抱着坐在大人腿上,时不时拿自己的筷子夹菜喂宝宝吃一口。妈妈阻止,“大人的筷子有细菌”“啥细菌,你嫌我脏?”“不是不是,是大人口中有幽门螺杆菌”“瞎说,我儿子小时候不也这样喂,还嚼碎了喂呢”妈妈无语,默默吃饭不说话了。
情景二:
宝宝一边玩,一边爷爷奶奶追着喂一口饭。宝宝跑到哪里,爷爷奶奶追到哪里。
这样做的结果:首先大人孩子共用一双筷子不卫生,其次,不坐餐椅吃饭不容易养成好习惯。最后,追着喂饭容易吃撑宝宝,吃冷饭冷菜会吃坏肠胃。
3..关于宝宝的其他事
妈妈只允许宝宝看电视半小时,宝宝答应了。到时间后宝宝却大哭,爷爷奶奶闻声敢来,“宝宝不哭,妈妈不好,走,去爷爷奶奶房间看。”偷偷给宝宝看一上午,直到宝宝说不要看为止。
宝宝要自己吃饭,爷爷奶奶不许,弄得到处都是饭米粒,还不如喂呢。结果,上幼儿园了,还要阿姨喂饭,自己不吃。
这样做的结果是:妈妈的教育在孩子眼中没有份量,反正有爷爷奶奶帮我,没事。孩子的动手能力会较其他小朋友差很多。
其实,很多时候爷爷奶奶出发点是好的,都是爱孩子,可有时候也要听一下年轻人的意见,毕竟现在养猪都科学喂养了,更何况人呢。还有,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长辈们就放心交给父母吧。
当然,孩子有条件还是父母养育比较好,若是没有条件,需要老人帮忙那也要感激老人的付出和帮助,多夸夸他们,凡事都要换位思考,有意见心平气和地一起讨论,我想老人也会听的。

爷爷奶奶育儿误区

怎么看待爷爷奶奶教育孩子

隔代教育的好处显而易见,孩子在爷爷奶奶那里,父母就可以更加认真的工作,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而不用每天一边想着工作一边想着孩子。如此一来,就弥补了父母时间短缺的短板。而另一方面,父母的教育有时候也不能完全保证面面俱到,而且,有时候父母的教育方式孩子也许并不喜欢,换个人教育也许孩子就能获得更好的生活。
老人带孩子同样也有明显的缺点
1、老人思想陈旧,跟不上现代步伐。
爷爷奶奶的思想还是停留在上个年代,陈旧的思想在他们心里已经根深蒂固,很难被外人所改变。而有时候这些思想是不适用于现在的育儿观念的。
2、更容易溺爱孩子
爷爷奶奶或许因为也是从孩子从父母中一路走过来的,所以有时候他们会更加溺爱孩子,为了孩子可以满足他们的任何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孩子的发展,甚至出现反作用。而家长因为适应当前的育儿需要,什么时候该对孩子做什么事他们都了如指掌,所以反而更能迎合孩子的需求。
3、容易出现育儿分歧
思想的不统一很容易造成育儿分歧,父母和爷爷奶奶在很多育儿问题上各有各的想法,意见不一又各不相让,很容易由育儿分歧延伸到家庭矛盾,这种情况下如果处理不好,对孩子对父母对家庭都不是好事。

爷爷奶奶育儿误区

宝宝由爷爷奶奶带好吗?

我认为要看老人的教育理念了,我的儿子就是让姥姥带了3年,现在4岁多了,总是任性,而且老人非常溺爱,还常打骂姥姥姥爷,他们还不管,现在发展的越来越管不了了,尤其是老人在的时候。我正在为这事痛苦呢,特别的痛苦,我马上就要生第二个孩子了,我坚决不让他们带了,可是他们却非常的失落,常和我闹,和我吵架。

爷爷奶奶育儿误区

为什么爷爷奶奶带小孩教育这么差别

我很能理解你的难处。其实这是一个取舍的问题。不能否认,孩子教育及养成是和父母紧密相关的,从孩子教育的角度讲,绝对应该和父母在一起,不光是孩子学习知识和习惯养成以及和父母亲和的问题,孩子永远是父母的孩子,父母也永远是孩子的父母,这是血缘,他不会因为孩子和老人们在一起而和父母有所疏远,毕竟在未来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是最多的,这一点你大可放心,关键在于孩子的成长是需要父母的扶持和关心的,这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因为个人觉得和父母一起成长的孩子在心理上,在情感上都比和其他人在一起成长要好的多得多。父母的参与对孩子非常重要。但是你的这种情况确实是两难,一方面你和公公婆婆在一起本来就容易出现矛盾,这种情况屡见不鲜,对你自身可能比较郁闷,另一方面你的娘家也无力帮助。所以我说这是一个取舍问题。我建议你认真的思量一下,一个方案就是由公公婆婆带孩子,你要多参与孩子的成长教育,这方面孩子永远和妈妈是最亲的,容易沟通,但是由于公公婆婆与你在教育和思想上的不统一,必然期间要出现许多问题,所以要求你必须要学会容忍和宽容,要在你的观念和他们的观念间寻求平衡和协调,虽然很难,而且期间也许你的心情会很郁闷,不过你应该知道看孩子是很累的,你的公公婆婆也不容易,你应该宽容。不过坚持到孩子入幼儿园就好了,进了幼儿园老师要教育,和老人们在一起的时间也相对少了,很多教育也可以纠正。第二个方案就是你自己带孩子,孩子小那你就送幼儿园,自己想办法接送,自己教育他,这种苦就不用说了,需要你爱人的支持,说心里话,这种方案我是不太支持,因为宝宝小入园容易生病,而且费用较高,你花费的心力很大的,我的一个同事和你的情况有点类似,她就是这样的,幼儿园费用一个月一千多,宝宝常生病,而且自己接送时间有时候不方便,弄的很憔悴,不过她倒是坚持下来了,现在孩子也大了。说这么多供您斟酌,祝你心情能够平静、快乐。

爷爷奶奶真的不能带孩子吗

好处:1.有利于缓解下孩子的父母的压力。因为他们要工作,不能有太多的时间陪孩子。2.有利于增进爷孙之间的感情。3.爷爷奶奶有孩子陪着,生活会更有快乐。坏处:1.太过依赖爷爷奶奶,有可能使孩子疏远父母。2.爷爷奶奶上一代的思想可能会带给孩子。3.爷爷奶奶不能给孩子更广阔的教育。所以,爷爷奶奶带孩子不是不可以,更为关键的还是父母,父母不要疏远孩子。

爷爷奶奶教育孩子是不行的,还是爸妈来吧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理念、观点哪止两种,父母之间、父母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老师、同学、朋友……都不一致,甚至可能背道而驰。

首先,孩子最容易受到哪种理念的影响?
——身边最亲密的人的理念吧?很多人会这样回答。
诚然,和孩子陪伴、相处最多的人的理念观点,非常容易影响孩子,这也是很多母亲烦恼的地方。虽然强烈感觉孩子的爷爷奶奶很多理念、想法,对待孩子的方式明显有问题,但苦于没有足够的时间,不能在孩子小的时候,每天时刻陪伴,不得不交给爷爷奶奶。同时又忧心忡忡,害怕孩子受到老辈的不良影响。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建议是:
1、父母还是应该尽量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最好能够每天有半小时以上,周末更多一些。
2、虽然这样的时间分配,依然远远比不上爷爷奶奶陪伴的时间,但“有效陪伴”对孩子的影响比仅仅陪伴大得多。
3、能够最有力影响孩子的人,是孩子认可、喜爱的人。其实不光是孩子啦,我们成人也一样。很多时候,为了捍卫我们欣赏、喜爱的人,我们甚至可以“背叛”自己既往长期坚持的立场。

那么,如何让孩子认可、喜爱自己呢?
父母其实天然比爷爷奶奶有优势啦。因为父母更年轻、更有活力和耐力、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这些都是提高孩子相处质量的重要品质。
这些优势,能够让父母在和祖辈对孩子的亲和竞争中大获全胜。孩子很容易发现:爷爷奶奶不能带他们去玩的地方,爸爸妈妈可以;爷爷奶奶不能理解的事情,爸爸妈妈可以;爷爷奶奶不会玩的游戏,爸爸妈妈可以;爷爷奶奶不会做的题目,爸爸妈妈可以……
在这样强烈的对比之下,孩子当然会更倾向于模仿、学习父母。

另外,除了通过展现父母能力的优势以外,我们对孩子的理解、欣赏、包容,也是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关键武器。如果孩子能够真切的感受到,爸爸妈妈对他很有耐心,能够理解他的感受,能够支持他、欣赏他,那么孩子(其实成人也一样啦)就会不由自主地对父母产生向心力。
当孩子表现不够理想的时候,微笑着继续为孩子鼓劲;当孩子哭泣、生气、恐惧的时候,给孩子温和坚定的怀抱,而不是斥责压制或急忙迁就;当孩子疑惑不解的时候,陪孩子一起探索答案:当孩子做了什么(注意不是做成功了什么),善于从中发现积极闪光的部分,并及时表达赞许……如果能够尽可能多做到一些,都会扩大自己对孩子的影响范围。

很多父母错以为让孩子“懂道理”的关键是对孩子讲清是非对错,但其实父母的话能够让孩子愿意听进去、做到位,更关键在于父母在孩子心里是怎样的形象。
就像我不时见到这样的孩子:讲起道理来头头是道,做了错事一问他就知道自己一二三四五错在哪几个点上。但就是改不掉。这就是家长花了太多时间对孩子讲是非对错,结果仅仅只是让他记住了这些“道理”;但却忘了花时间和智慧建立和孩子的良好关系,在孩子心里种下关于父母的温暖、美好的印象。
孩子道理知道得再多,但他丝毫没有感觉到家长对他的认可和欣赏。士为知己者死——他并不被父母“知”,又怎会心悦诚服地为父母改变自己?

当然,有些家长可能觉得不需要这么麻烦,更愿意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觉得通过严厉的管教甚至惩罚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他才不相信什么“理解”、“接纳”、“欣赏”,这些都不如结结实实揍一顿管用。这样的家长得意洋洋的宣称:这种方法最能让孩子深刻铭记。
的确,在孩子幼弱的时候,只能依赖家人的生活照料,也无法反抗家人的暴力,严厉的惩罚的确能够恫吓住他,让他不得不对强势的父母乖乖屈服、言听计从。
但当孩子逐渐长大,越来越能够有力量脱离家人的照顾和管束,那长期压抑住的怨恨、愤怒一旦爆发,可就会极具破坏性、甚至灾难性的了。这就是为什么有不少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小的时候很乖很听话,可突然在一夜之间(通常是在青春期),变得桀骜忤逆、无法管教,对家长也是极端对立。

我真想对这些家长说: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当心里这么想的时候,其实我的内心是愤怒、悲哀和无奈。)
如果孩子小时候我们没有花出时间、发挥智慧陪伴孩子,用了最方便省事的方法对待孩子,现在,不得不加倍的偿还。
当然,也有少数父母实在太强势了,孩子一辈子都生活在父母的阴影之下,没有机会反抗或叛逃,可以让子女做一辈子的“乖孩子”。可这样的孩子,即使成年以后,依然必须依赖父母的照顾或管束;遇事遇人,都只会沿用过往父母耳提面命的方法应对,一旦方法失效,就张惶失措,陷入无比的恐惧和无能之中。
而且这种情况一定会发生,因为现代社会变化实在太快,而且经常是社会关系广泛而深层的巨变,既往经验的有效性越来越短。过去那种萧规曹随、父习子沿的模式,已经完全无法延续了。

宝宝都是爷爷奶奶带要注意什么?

和我家情况差不多,我们每个礼拜见一次孩子,多陪孩子玩玩,有条件一定要在父母身边,孩子在大些,父母不在身边非常不好。过几个月我们就把孩子接回来。老人带孩子容易溺爱!老人带孩子一般都只在乎宝宝是否吃饱穿暖,智力开发发面做的肯定不足。在宝宝的一些兴趣爱好的培养上估计也很容易疏忽。老人多半都是溺爱的!如果有条件的话,还是要把宝宝带在身边的!

爷爷奶奶带孩子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给孩子的喂奶,爷爷奶奶年龄大了,控制不好冲奶的浓度和水温,用邦贝贝就好多了,一按键就可以轻松解决冲奶的所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