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手掌后白肉际穴 手上哪个穴位对腰有好处

2022-12-08 07:00:43孕产
手掌后白肉际穴,手上的后溪穴在哪里啊?专业定位: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这个穴位在手上很好找,手上不是有三线主要线吗?生命线,智慧线,感情线.后溪穴就在感情线末端. 握拳可以看到手掌尺侧感情线末端有突起处.此线末端就是后溪空穴.http://www.51qe.cn/pic/

手上的后溪穴在哪里啊?

专业定位: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这个穴位在手上很好找,手上不是有三线主要线吗?生命线,智慧线,感情线.后溪穴就在感情线末端.
握拳可以看到手掌尺侧感情线末端有突起处.此线末端就是后溪空穴.
http://www.51qe.cn/pic/20/17/13/12/17/003.htm

手掌后白肉际穴

后溪穴是谁说的?

后溪

  

  [别名]后谷。

  [释名]后,后方;溪,溪谷,《素问·气穴论》:“肉之小会为溪”。穴居小指本节后赤白肉际处,故名。

  [出处]《灵枢·本输》。

  [位置]手掌尺侧,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后方赤白肉际处。握拳时,当掌远纹尺侧端。

  《灵枢·本输》:“在手外侧本节之后也”;《儒门事亲·搐搦》:“屈小指握纹尽处”;《医学入门》:“小指外侧本节横纹尖尽处,握拳取之。”《类经图翼》:“拳尖起骨下陷中”。

专业定位: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这个穴位在手上很好找,手上不是有三线主要线吗?生命线,智慧线,感情线.后溪穴就在感情线末端.
握拳可以看到手掌尺侧感情线末端有突起处.此线末端就是后溪空穴.

  [局部解剖]

  肌肉:小指展肌、小指对掌肌腱、小指短屈肌。

  神经:尺神经的手背支和手掌支、指掌侧固有神经。

  血管:小指尺掌侧动脉。

  [类别]输(木)穴;八脉八穴之一,通督脉。

  [功效]开窍醒神、清热舒筋、通督脉、固表汗。

  [主治]

  古代记述:振寒寒热、目赤痛、目翳、眦烂、耳鸣耳聋、鼽衄、颈颔肿、心痛烦满、疟疾、痂疥、小便赤黄、癫狂、头项痛、手足拘挛、胃反、热病汗不出、痫证、腿痛、盗汗、黄疸、中风不语、腰腿痛、手足麻木。

手掌后白肉际穴

手上哪个穴位对腰有好处

腕后横纹上的阳池穴,是三焦经的元穴,与腰部的命门作用一样,通行元气。另外中医上讲手腕侯腰部。所以是阳池。

手掌后白肉际穴

后溪穴在第五掌骨处外缘,还是手背上?怎么找?属于哪个经脉?

后溪,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手太阳小肠经。输(木)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布有尺神经手背支,指背动、静脉及手背静脉网。主治头痛项强,落枕,目赤肿痛,耳聋,耳鸣,鼻衄,癫痫,疟疾,黄疸,盗汗,腰背腿痛,肘、臂、手指挛急等。
定位: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解剖:在小指尺侧,第5掌骨小头后方,当小指展肌起点外缘;有指背动、静脉,手背静脉网;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后溪穴—统治一切颈肩腰椎病的神奇大穴。


手太阳经筋疼痛如何取穴

帮你查资料了:你慢慢看吧,希望对你有用.

《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1),直上循臂骨(2)下廉,出肘内侧两骨(3)之间,上循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4),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5),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出页)(6),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本经穴]少泽(井)、前谷(荥)、后溪(输)、腕骨(原)、阳谷(经)、养老(郄)、支正(络)、小海(合)、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交会穴]大椎(督脉),上脘、中脘(任脉),睛明、大杼、附分(足太阳),和髎(手少阳),瞳子髎(足少阳)。

【注释】(1)踝——此指手腕后方小指侧的高骨;(2)臂骨——指尺骨。(3)两骨——指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髁;(4)肩解、肩胛——滑伯仁注:“脊两旁为膂,膂上两角为肩解,肩解下成片骨为肩胛。”张介宾注:“肩后骨缝曰肩解。”按:“肩后骨缝”指肩关节缝;两角指左右肩峰与肩胛冈部;成片骨即指肩胛骨体;(5)目锐眦——《灵枢·癫狂》:“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指目外角。目大角为内眦。;(6)(出页)——音拙。眼眶的下方,包括颧骨内连及上牙床的部位。

手太阳小肠经:从小指外侧末端开始(少泽),沿手掌尺侧(前谷、后溪),上向腕部(腕骨、阳谷),出尺骨小头部(养老),直上沿尺骨下边(支正),出于肘内侧当肱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之间(小海),向上沿上臂外后侧,出肩关节部(肩贞、臑俞),绕肩胛(天宗、秉风、曲垣),交会肩上(肩外俞、肩中俞;会附分、大杼、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心,沿食管,通过膈肌,到胃(会上脘、中脘),属于小肠。它的支脉:从锁骨上行沿颈旁(天窗、天容),上向面颊(颧髎),到外眼角(会瞳子髎),弯向后(会和髎),进入耳中(听宫)。它的又一支脉:从面颊部分出,上向颧骨,靠鼻旁到内眼角(会睛明),接足太阳膀胱经。此外,小肠与足阳明胃经的下巨虚脉气相通。

生活知识一般要点:未时(下午13—15点)——小肠经当令所以:

午饭要吃好

午饭要吃好,就是营养价值要高,不见得要多,一定要好,午饭的营养价值要丰富一些。如果吸收不好的话,就会在人体形成垃圾。比如说有些女人长了蝴蝶斑,这就是典型的小肠的病,就是吸收不好,垃圾没有代谢出去,慢慢地堆积,这靠美容是没有用的,这是里面的病,有点像西医的内分泌的问题。

心和小肠相表里

心和小肠相表里。心脏的病在中医里讲心为君主之官,是没有什么过错的,总有人要代君受过。你要是一个臣子就要明白,有事的时候就要担当,要代君受过。因此13点到15点的时候,若出现了一些病症要往心脏那里想,这都是很重要的。

·小肠经是一条什么样的经

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相表里,临床上经常用泻小肠火来去心火,因为中医上讲“小肠主液”,心火也经常下移小肠,比如口舌生疮,舌尖红痛,就可以用利小便的方法来治疗,这个时候泡一点竹叶喝,或者再加一点冰糖,热就能从小便导出来了。

小肠经的循行和大肠经比较相似,只是位置上要比大肠经靠后,从作用上来讲也没有大肠经那么广。它从小指的外侧向上走,沿着胳膊外侧的后缘,到肩关节以后向脊柱方向走一段,然后向前沿着脖子向上走,到颧骨,然后到耳朵。

·怎样使用人体的小肠经

循着小肠经按揉可以放松上肢肌肉,疏通经气,不但可以用来缓解疲劳,在做治疗时也经常作为刚开始的放松手法来应用。

另外,小肠经因为它的循行跨过腕、肘、肩三个关节,所以在操作时对关节两侧的穴位进行点按,可以对关节的屈伸不利和周围软组织疾病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手太阳小肠经经气旺在未时,也就是下午13~15点,这时阳气开始下降,阴气开始上升,此时是按揉的最佳时间。

·急性腰疼点后溪

在手掌小指侧,微握拳,当小指近手掌那节(第五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即手掌和手背交界的地方,手的外侧方。

后溪是治急性腰扭伤的特效穴。当腰扭伤、疼痛在脊柱两侧时点揉的效果尤为显著。但是在自我保健时,它除了可以作为治疗腰痛的主要穴位来按揉以外,还有一点经常被大家忽视,那就是它的止痛作用。把拇指或者食指、中指屈起来,用关节抵住后溪穴,然后加力,边加力边进行轻微的旋揉,止痛效果相当明显。落枕时也可以这样做,僵硬的脖子一会儿就好了。同样按揉天柱穴、大杼穴、大椎穴、完骨穴、肩井穴也能马上见效。

这里我仅向大家介绍其中的天柱穴、大杼穴的找法:先摸到枕部最突出之处(枕外粗隆),再往下摸,则有凹陷。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后颈窝”,天柱穴就在后颈窝往下2厘米处,脖子两侧直向筋肉的外缘上,一压,会有强痛;脖子往前倾,从枕部往脖子后侧摸,颈项底部有大块凸骨(第七颈椎骨)。从它的下一个凸骨(第一胸椎骨)和下两个凸骨(第二胸椎骨)之间起,再往左右二指宽处,就是大杼穴。可以用绑好的五六支牙签连续刺激这些穴道。

还有落枕穴,落枕穴更是治疗睡觉时落枕的特效穴道。在手背上食指和中指的骨之间,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触摸,从骨和骨变狭的手指尽头之处起,大约一指宽的距离上,一压,有强烈压痛之处,就是落枕穴。可以用食指指腹,或圆珠笔头(不是笔尖)按在此穴上,稍微用力刺激它,落枕的脖子便会变得轻松多了。

·小指发麻拨小海

小海穴位于肘关节外侧。取穴时屈肘抬臂位,在尺骨鹰嘴与肱肌内上髁之间取穴。这时,用手指弹敲该部时有股电麻感直达小指。

小海穴除了可以治疗肘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病外,还可以治疗上肢麻木,尤其是小指麻木。因为该穴位的深层解剖为尺神经沟,有尺神经经过,而尺神经支配小指的感觉。有报道说,刺激小海穴可使肠道的迷走神经过敏现象减轻,所以可用来辅助治疗过敏性结肠炎。在保健运用时以按揉为主,但是在治疗颈椎病压迫神经所致的小指麻木时,应该加上拨动,使麻感传到小指。

·肩周炎的必用穴——肩贞

小肠经还有一个名字叫“肩脉”,一听这个名字就知道它是管肩膀的。里面的肩贞穴就是专治肩关节周围炎的。它位于肩关节的后面,自然下垂手臂时,手贴近身体,在腋后线头向上一寸(同身寸)处。操作时胳膊稍向上抬起,另一手从腋下穿过向上用中指点揉;或者另一手从前面经过,手掌掌根放在肩关节的正上方,中指到达的地方。

·天宗穴能治“电脑病”

天宗穴在进行肩背部软组织损伤的治疗和保健中可以说是必用的穴位。点、按、揉此穴会产生强烈的酸胀感,可以放松整个肩部的肌肉。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职业的需要,长时间的伏案工作或电脑操作会让人觉得整个身体发困,颈肩部僵硬、发紧,也就是现在经常被人提起的“颈肩综合症”。一开始症状轻的时候站起身活动一下,很快就能恢复如常,但日渐加重,先是后背痛,继而脖子也不能转侧,手还发麻。这时,就要天天敲小肠经了,做时要加上一分钟的扩胸运动,再加按一分钟的天宗穴,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就出来了。

取穴时一手下垂,另一手从肩关节上方绕过,向下顺着肩胛骨往下走。它的位置相当于肩胛骨的中线上中点处,点按时感觉非常明显。

·下巴老掉灸听宫 

听宫,一看穴位的名字就知道它和听力有关系,而且位置也在耳朵附近,一般采用点按的手法进行操作,一压一放,可以治疗耳鸣、耳聋、中耳炎。还有一种病,好多人都有体会,也没什么明显的感觉,疼痛什么的好像都没有,只是张嘴闭嘴的时候或者吃饭嚼东西时,耳朵旁边老是咯嘣咯嘣响,偶尔下巴会突然掉下来。这就是颞颌关节紊乱。治疗这种病时应该以艾灸为主,有人做过比较,几种治疗手段中艾灸的效果是最好的。同时把临近的穴位一块儿灸了,比如足阳明胃经的颊车、下关等穴

腰疼取手背上的哪个穴位

腰痛穴  经外穴名。  
 【定位】手背,在第2、3掌骨及第4、5掌骨之间,当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处(腕背横纹下1寸),一手两穴。(如图)  
  【解剖】在骨间背侧肌中;布有掌背动脉、手背静脉网;布有掌背神经、指掌侧总神经。     【主治】急性腰扭伤。   
【刺灸法】直刺0.3-0.5寸或向掌心斜刺0.5-1寸;可灸。

鱼际穴在哪里?有什么用?

鱼际穴位位置图 鱼际穴位于人体的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生理解剖〗有拇短展肌和拇指对掌肌;血管当拇指静脉回流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 鱼际穴准确位置图 鱼际穴的功效 鱼际穴意义:肺经经水吸热气化上达于天。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的少量经水及经水气化的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本穴经水一方面循肺经流向少商穴,一方面气化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气化肺经水湿,散发脾土之热。 配伍应用 咳嗽:鱼际、大椎、合谷、外关、列缺(《针灸学简编》)。 咯血:鱼际、尺泽、太渊、肺俞、膈俞、三阴交(《针灸医案集要》)。 寒热:鱼际、风池、少海、少冲、合谷、复溜、临泣、太白(《神应经》)。 头痛:鱼际、风池、腋门、中渚、通里(《针灸资生经》)。 咽喉肿痛:鱼际、太溪、照海(《针灸学讲义》)。 失音:鱼际、合谷、间使、神门、然谷、肺俞、肾俞(《针灸集成》)。 厥心痛:鱼际、太渊(《灵枢·厥病》)。 肘臂挛痛:鱼际、尺泽、肩髃、小海、间使、大陵、后溪(《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狂易:鱼际、合谷、腕骨、支正、少海、昆仑(《针灸甲乙经》)。 霍乱逆气:鱼际、太白(《针灸甲乙经》)。 主治疾病 鱼际穴可以缓解与治疗咳嗽,咳血,咽喉肿痛,失音,发热。 〖人体穴位配伍〗配孔最穴,尺泽穴治咳嗽,咳血,配少商穴治咽喉肿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 〖治法〗寒则补而留之,热则泻气摇孔出针,或凉药水针。 〖藏象〗鱼际内的物质运行有如不太多的寒冷水流流至热燥的地面,因热燥的地面作用于寒冷的水液而使水液快速的气化,气化后的热燥水气则上炎于天并作用于天部,从而导致天部环境的改变。此亦即是鱼际作为荧穴有主治疾病显见于面的特异性原因。 按摩鱼际穴治疗鼠标手 鼠标手多是腕关节劳损,这是因工作性质所引起的慢性劳损,或因直接、间接暴力引起腕关节外伤的后遗症,为职业病的一种。鼠标手主要表现为腕关节经常疼痛,用腕稍多则疼痛加重,甚至腕部肿胀、活动受限、关节无力、关节弹响、局部压痛等。按摩鱼际穴,对因过度使用电子产品造成的职业病“鼠标手”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按摩时,可以用另一只手的大拇指在鱼际穴附近上下推动,或双手鱼际穴互相敲击,至掌侧发热即可。按摩的次数根据身体状况决定,一般每天1至2次,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久病体虚及患慢性病的人,可适当增加按摩次数,按摩时力度要适中,不必急于求成。 鱼际穴解析 Yú jì 1)鱼际。鱼,水中之物也,阴中之阳也。际,际会、会聚也。该穴者,水中之阳聚集也。本穴气血为太渊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由于肺经经水经过列缺穴的分流,太渊穴的失散,因此传至本穴的地部经水已较稀少。而本穴所处为西方之地,地性干燥,故其经水吸收脾土之热后大量蒸发上达于天。鱼际之名即是意指穴内气血由阴向阳的这种主要变化,故名。 2)肺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指本穴的经水经列缺穴的分流、太渊穴的散失后流经本穴的地部经水极为细小也。 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因本穴气血为地部经水,量极少,受脾土之热而较多蒸发上达于天,表现出火的炎上特性,故其属火。 附注:手太阴经所溜为“荥”。

各穴位的作用以及按摩手法

1、偏头痛: 来无影去无踪的偏头痛,多与三焦经有关。三焦经肘部的清冷渊、天井穴,以及手腕部的外关穴,都是偏头痛的特效穴。 三焦经是人体的“出气筒”,在三焦经按摩或者刮痧,可有效调整内分泌失调,对调节长期情志病极为有效,对各种头面部疾病,以及更年期综合症都有特效。 2、前额和眉棱骨痛: 一般属于胃经的病症。从二三脚趾间的陷谷穴向内庭穴方向按摩几分钟即可缓解。另外,按摩脾经的公孙穴(络穴治表里病症),或者膀胱经的京骨穴也可有效缓解眉棱骨痛。 3、耳朵上部: 若疼痛发生在头两侧,即耳朵上部,就在胆经按摩,例如胆经的风池穴、阳陵泉穴等均可。 4、太阳穴痛: 首先就可以按摩太阳穴,如果不能缓解,则可以按摩胆经的风池穴、阳陵泉。或者按摩胃经的头维穴、陷谷穴,它同时对 眉棱骨痛 和 头痛如裹 都有效。 5、头痛如裹: 可以先按摩脾经的阴陵泉穴。另外,按摩胃经的头维穴也可缓解。 6 、头顶痛: 属厥阴经病,先从肝经论治,或针刺百会穴。 7、后头痛:属太阳经病。 可以按摩小肠经的后溪穴,治后头痛、颈椎病、落枕和情志病。 另外,膀胱经的京骨穴也可。 8、头颈僵痛: 可试试肺经的列缺穴,“头项寻列缺”。 9、肾虚头痛: 肾阴虚和阳虚都有可能诱发头痛。 肾阴虚头痛,主要表现为 头脑空痛,头晕耳鸣,腰膝无力,舌红脉细; 肾阳虚头痛,主要表现为 头痛畏寒,四肢不温,面色白,舌淡,脉沉细。无论阳虚还是阴虚,都可以通过经常按摩肾经的穴位复溜、太溪等得到改善。 10、一侧头痛: 中医理论中有所谓的“左肝右肺”之说,并由此会诱发一侧的头痛。经常出现 左边的偏头痛一般跟肝血不足有关, 这种现象在经期刚过的女性身上比较常见。有人提供了肾经的筑宾穴(同时也是奇经八脉中阴维脉的郄穴,临床多用于及时缓解所出现的血症,血虚当然也属于血症的一种),可以有效缓解左侧头痛的状况。另外,肝血不足也可通过按摩肝经的曲泉穴(合水穴)来调理。如果经常出现的 是右边的偏头痛,一般跟肺气不降有关 。可以通过按摩肺经的尺泽穴和肾经的复溜穴来调理。 手法原则上顺经为补,逆经为泻。轻为补,重为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