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皇帝故事大全完整版 黄帝的故事

2022-11-17 05:42:03孕产
皇帝故事大全完整版,皇帝的故事汉景帝刘启汉景帝刘启是汉文帝刘恒长子,母亲是汉文帝皇后窦氏(即窦太后),汉惠帝七年(前188年)生于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南)。西汉第六位皇帝,在位16年。汉景帝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了其父汉文帝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又为儿子刘彻的“汉

皇帝的故事

  汉景帝刘启汉景帝刘启是汉文帝刘恒长子,母亲是汉文帝皇后窦氏(即窦太后),汉惠帝七年(前188年)生于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南)。西汉第六位皇帝,在位16年。 汉景帝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了其父汉文帝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又为儿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
  汉景帝即位后,吴王刘濞日益骄横,反迹也越发明显。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收归汉廷直接统治。他给景帝上《削藩策》,力主“削藩”,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迅速),祸小。不削,其反迟,祸大。”晁错的父亲得知此消息,立即大骂晁错不孝,并与其断绝父子关系。在后文中可以看出老人家的远见。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削藩”建议,于景帝前三年(前154年),以卖官等各种无理罪名先后削去楚王戊的东海郡,赵王遂的常山郡和胶西王的6个县。   景帝前三年正月,汉朝廷削地的诏书送至吴国。吴王濞立即诛杀了由朝廷派来的二千石(郡级)以下的官员。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遍告各诸侯国。消息传来,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楚王刘戊、赵王刘遂等,也都起兵配合。以吴、楚为首的“七国之乱”,终于爆发了。   刘濞发难后,即率20万大军西渡淮水,并与楚军会合后,组成吴楚联军。随即挥戈西向,杀汉军数万人,颇见军威。梁王刘武派兵迎击,结果梁军大败。   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景帝立即派中尉周亚夫(绛侯周勃的次子)为太尉,率36位将军迎击吴楚叛军,派曲周侯郦寄击赵,将军栾布率兵解齐之围,并命窦婴(窦太后堂兄之子)为大将军,驻荥阳督战。   景帝派周亚夫等迎击叛军的同时,内心却摇摆不定,这给了袁盎以可乘之机。袁盎原为吴相,与刘濞关系甚密。袁盎对景帝说:“方今之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刃血可俱罢。”景帝为换取七国罢兵,果然相信袁盎的话,表示“不爱一人以谢天下”,于是腰斩晁错于东市,并残酷地诛其九族。虽然晁错一片忠心,但削藩的方法毕竟不能使诸侯服气。这样削藩只能使问题进一步激化,并且给了七国一个发兵的理由。   景帝诛晁错,去掉了七国起兵的借口,然而七国仍不罢兵,这就进一步暴露出其反叛的面目。景帝后悔莫及,于是决定以武力平息叛乱。周亚夫率汉军很快平定了七国之乱,吴王濞逃到盟友东瓯国,被东瓯王所杀。

皇帝故事大全完整版

历代皇帝的故事

六博图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串通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六国的诸侯王,联合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点燃这场大乱“导火线”的是景帝刘启的老师晁错,晁错提出的一项《削藩策》直接威胁到吴王等诸侯王的封地,故叛军打出“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大旗,举兵西进直逼汉廷。刘启无可奈何,只得听信曾与晁错结怨的袁盎(原吴国宰相)之“馊招”,以巡察市中为名将恩师悄悄地骗至东市“腰斩”。可怜的晁错就这样穿着朝服做了冤鬼。刘启本想“丢卒保车”,岂料晁错一死,刘濞不仅不退兵,反而变本加厉,自称“东帝”,公开声言要夺取皇位。

其实,埋下这场大乱“导火线”的正是刘启本人,起因则是为了一盘“六博”棋之输赢。是故从一定程度上讲,这是中国历史上由一盘棋引发的一场著名内乱,晁错不过是提前点燃了那根“导火线”而已。

据《史记吴王濞列传》记载,这刘濞是汉高祖刘邦兄长刘仲之子,于汉高祖十二年(元前195年)被封为吴王。当年有面相人曾告诉刘邦“五十年后东南必有乱”,指的便是刘濞相有“反骨”。笔者以为这应该只是后人的一种附会罢了。话说刘启做太子时,吴国太子进京朝见汉文帝,期间曾陪伴刘启边饮酒边下“六博”棋玩耍。这“六博”又称“陆博”或“博”,是最古老的棋戏。由出土文物可知,六博棋包括棋局(即棋盘)、棋子、箸(即骰子)及博筹,行棋方法主要包括大博和小博两种。西汉及其以前的博法为大博,以杀“枭”为胜,即对博的双方各在己方棋盘的曲道上排列好六枚棋子,其中一枚代表“枭”,五枚称作“散”,用“箸”六个。双方轮流掷“箸”,根据所掷“箸”的数量行棋。最终以杀掉对方“枭”决定胜负,即《韩非子》中所言“博者贵枭,胜者必杀枭”,类似于象棋中的“杀将夺帅”。

喜好六博的刘启与吴太子在棋盘上杀得天昏地暗。这刘濞之子所拜师傅都是楚人,生情狂傲,争强好胜,在博戏过程中与刘启争棋路,态度恶劣,出言不逊,并未把当朝皇太子放在眼里。刘启盛怒之下便拿起棋盘猛击吴太子,估计是击中了要害处,竟将其打死了,玩棋闹出了人命。朝廷将吴太子灵柩送回吴地安葬,刘濞恼怒地说:“天下是刘氏一家的天下,死在长安便葬在长安。”就令人将灵柩送回长安安葬。自此,刘濞便仇恨刘启,并产生谋反的念头。

刘濞开始称病不去长安行秋季朝见皇帝之礼,仅派遣使者进朝。汉代诸侯王每年需朝见皇帝进行“述职”,这个制度周代即已实行,是天子对诸侯的一种约束。《孟子》有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二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六师移之。”可见诸侯胆敢不朝见皇帝,按古法即是死罪。刘濞既然敢如此而为,便已作好拚死一搏的打算。当时,朝廷拘留并审问吴使,使者只得据实交代刘濞是因为痛失太子心生恐惧才称病。汉文帝或许是考虑到刘濞的丧子之痛,或许是为笼络刘濞,便网开一面,赏赐刘濞几案与拐杖,说是照顾他年事已高,以后不必前来朝见。此事总算暂时平息了,刘濞也自此二十多年不朝。

但刘濞对刘启的怀恨之心难释,复仇谋反之心不死,时刻准备着取而代之,心想着“刘家的天下,这皇帝该姓刘的轮流做”。吴国产铜、滨海,刘濞收罗全国各地的逃亡者铸钱、煮盐,所铸钱流通于整个西汉境内。吴国财力可与朝廷匹敌,由于经济富足,境内不征收赋税,百姓应该为朝延服役时,刘濞便发给代役金,另外雇人去服役;每至年节,他拿出大把的钱慰问贤士,赏赐百姓。因此,刘濞在吴国的威望极高,举兵起事时他振臂一呼,竟动员了二

十多万人参战。那些逃往吴国的其他郡国罪犯,都被刘濞养起来,禁止别国官差入吴境捕捉,这些人自然对刘濞感恩戴德,甘愿效犬马之劳。刘濞还以珠玉金帛贿赂诸侯王和宗室、大臣,以图在政治上获取支持。可见,刘濞一直在为复仇谋反做准备。

文帝在位时,刘濞还不敢轻举妄动,一是文帝对自己不薄,二是无起兵的合适理由。当年,晁错曾多次上书文帝奏请治刘濞之罪,但文帝不忍心惩罚他。刘启继位后,早已看清刘濞必反的晁错便加紧劝谏刘启削藩。晁错曾经对刘启说:这刘濞是“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资治通鉴》)晁错的意思是,自从皇帝您打死刘濞的儿子后,刘濞便矢志反叛,而且迟反的祸害更大,不如逼其早反。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引发“七国之乱”的真正“导火线”正是那盘六博棋,而晁错起的作用只是提前点燃了那根“导火线”。

发生在西汉的这场“七国之乱”,最终凭借刘启胞弟、梁王刘武的全力阻击,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率三十六将军以奇兵断绝叛军粮道,历时三个月得以平定。但它却给后世留下发人深省的启迪。

皇帝故事大全完整版

黄帝的故事

宋太祖取得天下后,为了巩固帝位,请大臣吃饭,酒过三巡,对大臣们说,我不做皇帝,你们要我做皇帝。今日,我做了皇帝,有睡不好觉,你们不如交出兵权,回家养老,这就是名传千古的“杯酒失兵权”。

皇帝故事大全完整版

清朝皇帝的故事

庙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号 谥号 皇陵 配偶
  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1616年~1626年(在位11年) 天命 武皇帝/高皇帝 福陵 孝烈武皇后、孝慈高皇后
  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1626年~1643年 (在位17年)天聪/ 崇德 文皇帝 昭陵 孝端文皇后、孝庄文皇后
  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1643年~1661年(在位18年) 顺治 章皇帝 孝陵 废后(静妃)、孝惠章皇后、孝康章皇后
  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1661年~1722年(在位61年) 康熙 仁皇帝 景陵 孝诚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孝恭仁皇后
  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1722年~1735年(在位13年) 雍正 宪皇帝 泰陵 孝敬宪皇后、孝圣宪皇后
  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1735年~1795年(在位60年) 乾隆 纯皇帝 裕陵 孝贤纯皇后、乌拉纳拉皇后(追降皇贵妃)、孝仪纯皇后
  仁宗:爱新觉罗颙琰 1796年~1820年(在位25年) 嘉庆 睿皇帝 昌陵 孝淑睿皇后、孝和睿皇后
  宣宗:爱新觉罗旻宁 1820年~1850年(在位30年) 道光 成皇帝 慕陵 孝穆成皇后、孝慎成皇后、孝全成皇后、孝静成皇后
  文宗:爱新觉罗奕詝 1850年~1861年 (在位11年)咸丰 显皇帝 定陵 孝德显皇后、孝贞显皇后(慈安)、孝钦显皇后(慈禧)
  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1861年~1875年(在位13年) 同治 毅皇帝 惠陵 孝哲毅皇后
  德宗:爱新觉罗载湉 1875年~1908年(在位34年) 光绪 景皇帝 崇陵 孝定景皇后
  末帝:爱新觉罗溥仪 1908年~1912年(在位4年) 宣统 华龙陵园 孝恪愍皇后、孝睿愍皇后(李淑娴)
  溥仪没有庙号,通称宣统帝,也被称为清逊帝,或末皇帝。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大全

《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仓颉造字》、《后羿射日》、《西游记》、《哪吒闹海》、《牛郎织女》、《八仙过海》、《嫦娥奔月》、《愚公移山》、《女娲造人》、《女娲造人》、《河伯娶妇》、《仓颉造字》、《大禹治水》、《劈山救母》、

有关皇帝的小故事

1、刘备苦心留住徐庶心

有一天,曹操派人送来徐母的书信,信中要徐庶速归曹操。徐庶知是曹操用计,但他是孝子,执意要走。刘备顿时大哭,说道:“百善孝为先,何况是至亲分离,你放心去吧,等救出你母亲后,以后有机会我再向先生请教。”

徐庶非常感激,想立即上路,刘备劝说徐庶小住一日,明日为先生饯行。第二天,刘备为徐庶摆酒饯行,等到徐庶上马时,刘备又要为他牵马,将徐庶送了一程又一程,不忍分别,感动得徐庶热泪盈眶。

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不仅举荐了更高的贤士诸葛亮,并发誓终生不为曹操施一计谋。徐庶的人虽然离开了,但心却在刘备这边,故有“身在曹营心在汉”之说。徐庶进曹营果然不为曹设一计,并且在长坂坡还救了刘备的大将赵云一命。

古往今来,凡是留才的案例,没有超出刘备的。留才留心,只要能留住人才之心,即使人才在天涯海角,依然会为你效命。

2、秦昭王五跪得范雎

秦昭王驱车前往拜访范雎,见到他便屏退左右,跪而请教:“请先生教我。”但范雎支支吾吾,欲言又止。于是,秦昭王第二次跪地请教,且态度更加恭敬,可范雎仍不语。秦昭王又跪,说:“先生真的就不愿意教寡人吗?”这第三跪打动了范雎,道出自己不愿进言的重重顾虑。

秦昭王听后,第四次下跪,说道:“先生不要有什么顾虑,更不要对我怀有疑虑,我是真心向您请教的。”范雎还是不放心,就试探道:“大王的用计也有失败的时候。”

秦昭王对此指责并没有发怒,并领悟到范雎可能要进言了,于是,第五次跪下说:“我愿意听先生说其详。”言辞更加恳切,态度更加恭敬。

这一次范雎也觉得时机成熟,便答应辅佐秦昭王,帮他统一六国。后来,范雎鞠躬尽瘁,辅佐秦昭王成就了霸业,而秦昭王千百年来也被人们所称誉,成为引才纳贤的楷模。

3、庄王爱马

楚庄王芈侣爱养马,他有一匹爱马待的遇超过了大臣。艾玛!爱马每天穿着锦绣的衣裳,住着宽敞华丽的大房子,吃着枣肉制作的果脯,躺在竹子做的凉床上。也许是宠爱过度,这匹马竟然得了肥胖症,最后死翘翘了。

楚庄王号令群臣为爱马出殡,准备以大夫的礼仪下葬。大臣们议论纷纷,认为国王是在侮辱臣子。庄王下令:有议论葬马者——杀无赦!

楚国明星——优孟听说这件事儿,跑进大殿一个劲儿痛哭流涕。老芈说:“老孟你哭啥啊?”优孟说:“大王的爱马死了,咋能按照大夫的规格下葬呢?我大楚国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以大夫规格葬马太抠门儿小气了,应该以君王的礼仪安葬才是。”

庄王阴沉着脸:“那你说咋办?”优孟回答:“大王您应该给爱马用雕玉做棺,以上等的梓木做椁,以贵重的樟木装饰,派数千名士兵挖掘坟墓……”庄王一听这话,感到不对味儿:“寡人的错误如此严重吗?那依你看应该如何去做?”

优孟回答:“还请大王按照六畜应有的方式埋葬为好!以土为椁,铜锅做棺,放上大枣生姜和香料,祭以粮米,埋葬在大家的肚子里,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庄王听从了优孟的劝说,把爱马交给了伙房,一场葬马风波平息了。

4、懿公好鹤

春秋时期,卫国第十八任国君卫懿公姬赤阁下对白鹤情有独钟。他爱鹤如命,沉醉其中,不可自拔,他饲养的白鹤羽毛洁净,身姿修长。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领导有所爱好,下属就会投其所好。卫国官吏满世界驱使百姓,捕猎白鹤送给国君。捕获的白鹤多了,原有的饲养场地不够用了,姬赤就不断扩建宫苑,养殖数量庞大的白鹤,劳民伤财,百姓怨声载道。

姬赤根据白鹤品相不同,给他的白鹤们封了不同的品级,享受同等官员的待遇。他领着白鹤逛街,这些“鸟大臣”都乘坐着华丽的马车,吃喝拉撒睡都有专职人员伺候。养鹤的开销越来越大,国库不够用,姬赤不顾百姓死活,强行摊派给无辜的国民。

北狄王得知姬赤爱鹤荒政,率两万骑兵突袭卫国。卫懿公姬赤慌了神儿,下令征兵抵御敌人。国内的百姓早就对这个混球的国君失去了信任,纷纷发牢骚说:“大王不是有那么多鸟大臣吗,让他的鸟大臣去迎敌好了!我们连饭都吃不饱,哪有力气打仗啊?”

大家一传十十传百,无人理睬征兵令。姬赤无奈,强行抓壮丁,分发武器仓促迎战。这支临时组建的队伍毫无战斗力可言,被北狄骑兵一举击溃,卫懿公姬赤来不及躲避,被敌军乱刀砍死,他的那些鹤估计都被敌军做成烤“鸡翅”了吧?

5、宋仁宗爱吃螃蟹

宋仁宗从小爱吃螃蟹。他不仅是宋朝第一个吃螃蟹的皇帝,还带动宋朝人开始吃螃蟹,并且认吃螃蟹的风气在中国流传了下来。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宋仁宗打小就爱吃螃蟹,一顿不吃就馋得发慌,一吃起来就刹不住车。

那时候宋仁宗还小,还没有亲政,真正掌权的是他名义上的母亲刘太后。刘太后见小皇帝吃螃蟹吃坏了身体,当即发下懿旨:虾蟹海物不得禁御!据司马光《涑水纪闻》记载,当时不仅螃蟹,连虾都不让送到宫里来!

喜欢吃螃蟹的宋仁宗,想让太监宫女偷偷去外面里买螃蟹进来吃,大家都害怕刘太后严惩,不敢答应。这时候另一个皇太后看不下去了,她就是刘太后的好姐妹、亲自抚养宋仁宗长大的杨太后,杨太后说:太后何苦虐吾儿如此?你不让他吃螃蟹,我让他吃!

于是她经常从悄悄弄些螃蟹给宋仁宗吃。后来宋仁宗长大以后,对杨太后很感激,对刘太后却心怀怨恨。他为什么要怨恨刘太后?一半是因为刘太后垂帘听政的时间太长;另一半就是因为刘太后不让他吃螃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