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三伏三九 什么是三九、三伏?

2022-11-05 06:19:06孕产
三伏三九,三伏 三九"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约在1月中下旬。"三九"天为什么最冷呢?这要从当时地面吸收和散发热量的多少来看,冬季这时候虽然白昼短,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最少,但此时地面散发的热量还多于吸收的热量,近地面的空气温度还要继续低下去,当地面吸收到的太阳热量几乎等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气

三伏 三九

'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约在1月中下旬。'三九'天为什么最冷呢?这要从当时地面吸收和散发热量的多少来看,冬季这时候虽然白昼短,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最少,但此时地面散发的热量还多于吸收的热量,近地面的空气温度还要继续低下去,当地面吸收到的太阳热量几乎等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气温才达到最冷。到'三九'以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又将多于地面散失的热量,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也随着逐渐回升。因此,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冬至后的'三九'前后。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少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三伏三九

三伏、三九是什么

“冷在三九”:大寒正值三九,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我国习惯以冬至日作为“数九寒天”的开始,以后每隔九天为一阶段,为一九,共九个九,八十一天。
有人问:“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阳光斜射地面受热量少,应最冷,为什么说冷在三九呢?”这是因为冬至地面得到太阳热量最少,但地面积累的热量还未损失到最小,所以它不是最冷时候。冬至以后,太阳位置虽北移,但大地吸收热量还是少于散热的热量,入不敷出,温度继续下降。直到三九以后,地面每天吸收的热量才超过散热的热量,气温才渐渐上升。所以三九前后为一年中最冷的时期。
三伏天的划分
三伏: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为三伏。三伏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气最热时期,初伏、末伏各10天,中伏10天或20天。
农历7月前立秋者,则中伏为10天农历7月后立秋者,则中伏为20天
初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叫初伏,也叫头伏。
中伏: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的一段时间叫中伏,也叫二伏。
末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叫末伏,也叫终伏

三伏三九

什么是三九、三伏?

三九 “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我国阴历有“九九”的说法,用来计算时令。计算的方法是从冬天的冬至曰算起(从冬至开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个九天,数满九九八十一天为止。这时冬天已过完,春天来到了。 一般“三九”时最冷。 三伏 “三伏”是从夏至日(阳历6月21日或22日)后第三庚日为初伏(有十天),第四庚日为中伏(有的年是十天,有的年是二十天),立秋(阳历8月7日或8日)后第一庚日为三伏,有十天。这样,三伏就有固定的日期了。按照这种规定,可以算出伏天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

三伏三九

什么是三九三伏天?

大家都知道,三九天,是人所感受到最冷的时段。三九天,比较好计算,每年的冬至节这天,就开始进入“数九”,之后,你只要熟悉了中国传统的节气口诀,就知道寒暑时间表了。这就是:“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九九八十一,耕田老汉田中立。”。这意思是说,由于地球有积蓄前端时间的冷热能量的情况,所以,进入冬至之后,还有40天的最冷天气;冬至之后的18天,僵手足;冬至之后的18天—36天的这18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可以冻死猪狗;而一旦进入冬至之后的36天——54天的这18天,沿河的柳树就发新芽了,气候就转暖了;而冬至之后的54天——70天,人们就要脱下冬衣了;冬至之后的70天,就要准备春耕了,天气就彻底暖和了。 而三伏天怎么计算呢?三伏天的计算稍微复杂点,但是,只要掌握了中国传统历法的规则,还是很容易计算的。 由于在中国传统历法中,一年365天都是按照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与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的配制组合确定的,所以,天干与地支的组合,每六十日为一个循环。这样,中国传统历法中,每天都有个天干地支日,比如甲子、丁已……日子等。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这,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所以,划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为第一伏的开始天。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历年的6月21日,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后,就是第三个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开始;十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也就是7月29日,就进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进入了第三伏。这就是说,每年进入三伏天之后,都是很热的,特别是第三伏的十天,是最热的。 中国民间老百姓根据地球积蓄热量的情况,总结出了二十四个秋老虎的说法,这意思是说,每年的立秋之后的二十四天,同样是很热的。但是,中国民间老百姓也 同时总结出了“立秋早晚凉;蚊从立秋死”的谚语。这意思是说,立秋之后虽然天气还很热,但是,一早一晚却是凉快了,而且,讨厌的蚊子也开始从立秋就越来越少了。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天干地支配制组合日子的六十循环情况,所以,有的时候,初伏结束之后,不见得马上就会出现庚日,于是,有的时候,中伏期间,可能会超过十天。

三九三伏是什么时候?

三九是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大约在1月中下旬。三伏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到立秋后的第二个庚日的前一天,大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

“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冬至后第三个第九天”是指“三九九”,也是“三九”和“四九”相交之日,并非“三九”,即“三九”是九天而非一天。 人们说:“数九寒天,冷在三九”。“三九”一般出现在冬至到惊蛰。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总称。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和中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第一天。三伏天时段长短不完全一样,如果中伏在立秋后结束,就是30天;如果中伏在立秋前结束,就是40天(中伏20天)。

三伏三九怎么计算出来

  大家都知道,三九天,是人所感受到最冷的时段。三九天,比较好计算,每年的冬至节这天,就开始进入“数九”,之后,你只要熟悉了中国传统的节气口诀,就知道寒暑时间表了。这就是:“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九九八十一,耕田老汉田中立。”。这意思是说,由于地球有积蓄前端时间的冷热能量的情况,所以,进入冬至之后,还有40天的最冷天气;冬至之后的18天,僵手足;冬至之后的18天—36天的这18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可以冻死猪狗;而一旦进入冬至之后的36天——54天的这18天,沿河的柳树就发新芽了,气候就转暖了;而冬至之后的54天——70天,人们就要脱下冬衣了;冬至之后的70天,就要准备春耕了,天气就彻底暖和了。 而三伏天怎么计算呢?三伏天的计算稍微复杂点,但是,只要掌握了中国传统历法的规则,还是很容易计算的。 由于在中国传统历法中,一年365天都是按照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与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的配制组合确定的,所以,天干与地支的组合,每六十日为一个循环。这样,中国传统历法中,每天都有个天干地支日,比如甲子、丁已……日子等。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这,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所以,划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为第一伏的开始天。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历年的6月21日,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后,就是第三个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开始;十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也就是7月29日,就进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进入了第三伏。这就是说,每年进入三伏天之后,都是很热的,特别是第三伏的十天,是最热的。 中国民间老百姓根据地球积蓄热量的情况,总结出了二十四个秋老虎的说法,这意思是说,每年的立秋之后的二十四天,同样是很热的。但是,中国民间老百姓也 同时总结出了“立秋早晚凉;蚊从立秋死”的谚语。这意思是说,立秋之后虽然天气还很热,但是,一早一晚却是凉快了,而且,讨厌的蚊子也开始从立秋就越来越少了。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天干地支配制组合日子的六十循环情况,所以,有的时候,初伏结束之后,不见得马上就会出现庚日,于是,有的时候,中伏期间,可能会超过十天。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的意思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
三九:冬至节后第十九天至第二十七天的一段时间,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三伏:夏至节后的头伏、二伏、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指练习武功,贵在坚持,冷不避三九,热不避三伏。
冬练三九是一个谚语,出自: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意思是三九和三伏是一年中最冷和最热的时候,勤奋的人这么极至的温度都在锻炼。
在数九寒冬之际,练武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锻炼人们不怕严寒的坚强意志。增强身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由于全身剧烈地活动后,呼吸加深,消化能力加强,新陈代谢旺盛,改善了身体条件,健康水平和运动成绩就会随之提高。




扩展资料:
冬练三九注意事项
1、防寒保暖
三九天练武无论室内外均要注意防寒保暖。为了预防冻伤可在暴露部位涂敷防冻膏。也可以在清晨空腹练武时先少喝一些温糖水、葡萄酒或刺激性不强的饮料。这样不仅能够温暖脾胃,促进血液循环,还可以补充在剧烈活动中身体迅速散发热量的损失。
2、空气新鲜
三九天的练功场地要注意选择空气新鲜、流通、避风、向阳的地方进行。而环境嘈杂、空气污浊、气温极低的地点均不宜练武。起床后在室内先轻微活动一下再去室外,以逐步适应清晨的寒冷,这样比猛然外出要好。
3、衣服
三九天练功者的衣服穿多少为宜,要根据天气寒冷的程度、个人抗寒能力和自己选练功法的运动量来决定。一般选有保温、质轻、柔软的衣裤为好。肥瘦要合适,不可过厚过紧。要有利于全身肌肉放松、舒适,保证呼吸道通畅的练功者也要注意选穿保暖好、鞋底松软、弹性好,轻快的鞋子。
4、动作程度渐进
三九天天寒地冻,在做武术中的踢打摔拿、起伏转折、窜蹦跳跃和跌扑翻腾等动作时,要注意防止摔伤、震伤皮肉、筋骨、脏器。关键是无论练什么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使全身肌肉、血管、关节、韧带都能够适应大运动量时,再逐步加大运动量。
尤其是中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更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才能保证在三九时节的体育锻炼有益无害。
5、身体素质
在冬季,要特别重视提高各项身体素质,注意各项基本功力的训练。无论练武术或是练气功,都要制定个适合自己身体条件的锻炼计划,选修适合自己身体情况的武术项目和气功功法。有明确的目的、严格按计划进行的训练不但比盲目锻炼收效要好,而且更能够有效地预防意外伤害。
6、天气情况
冬季雾浓雪大的天气里,一般不宜在室外练武术或练气功。因为在雾、雪天气里,特别是在城市中被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废气污染的地方,雾、雪能够阻止这些空气中的有毒物质向高空扩散,而使空气污浊变坏,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练武和练气功均不太好。
可酌情变换场地和调整运动方式和运动量。
7、个人情况
冬季寒冷,白日短,练武术和练气功的时机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可以灵活掌握锻炼时间和运动量。
白天如果没有时间,晚上练功也可以,但要以不影响工作,能够保持充沛精力为好。夜晚练功一般强度不宜过大,如果身体太疲劳,神经过于兴奋,在休息时不能很好入睡,就会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和学习。
参考资料来源: 搜狗百科-冬练三九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三九”“三伏”是怎样分的?

四季的划分 四季的划分,我国与西方有所不同。我国的四季划分方法,强调季节的天文特征: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短,正午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两季,昼夜均匀,正午太阳高度适中,是冬夏之间的过渡季节。具体地说,它以二十四气中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为四季的起止,而以二分二至为四仲(见四季的划分)。 春季:立春为起点,春分为中点,立夏为终点; 夏季:立夏为起点,夏至为中点,立秋为终点; 秋季:立秋为起点,秋分为中点,立冬为终点; 冬季:立冬为起点,冬至为中点,立春为终点。 这样的四季,具有明显的天文意义,但与实际的气候情况不符。例如,立春和立秋,是春秋二季的开始,而在气候上仍是隆冬和盛夏;夏至和冬至,是夏季和冬季的中点,可是在气候上,它们并非一年中最热和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气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进行天文、气象和物候观测的经验总结,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科学成就。它的划分兼具天文季节和气候季节的特点。它的二分二至和四立(合称八节),表达的是天文季节;而雨水、惊蛰、清明、谷雨、小满、芒种、小暑、大暑、处暑、白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和大寒等气,则明显地表示气候和农事季节。其中的大暑和大寒,分别表示一年中最热和最冷的季节。大暑是夏至后第二气,即夏至后一个月,大体与传统的“三伏”中的中伏相当;大寒是冬至后第二气,即冬至后一个月,同传统的“三九”相近。故民谚有“冷在三九,热在中伏”。天文季节和气候季节,区别明显,结合紧密。 西方的四季划分,较多地侧重于气候方面。它把二分二至看作四季的起点。这样的四季比我国的天文四季各推迟一个半月。例如,从立春至春分的一个半月,在我国属春季的前半部分,而在西方却是冬季的后半部分。 无论是我国的四季,还是西方的四季,都是按二分二至划分的,它们都有确切的天文含义。两种划分方法本身都是天文上的,因而都不可能全面地考虑气候的特点。按天文上的定义,一年分成大致相等的四个季节;同一季节,在不同纬度都有同样的始终。而在气候上,春夏秋冬四季,不一定是长短相等的;同一季节,在不同纬度也会有不同的始终。 要使春夏秋冬四季反映地面上的气候条件,必须采用气候本身的标准来划分四季。气候学上通常以侯平均湿度(每5日的平均气温)作为季节的划分标准:候温高于22℃的时期为夏季,低于10℃为冬季,介于二者之间的为春季和秋季。这样,各地的春夏秋冬四季,都有共同的温度标准。但是,同一地点,四季必然长短不一;不同地点,同一季节并非同时始终。而且,并非到处都有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