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非常乖,乖到让人心疼!餐桌上有些话,不该对孩子说

2022-01-02 07:01:18孕产
长大后,每次回想起小时候妈妈做的一桌子好吃的,都会感到满满的幸福感。家里的餐桌是独一无二的,它能将在外忙碌一天的一家人汇聚在一起,一边享受食物,一边轻松地聊聊天,饭菜简单没关系,这一顿饭给人带来的巨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使它成为每天最让人期待的时刻。


长大后,每次回想起小时候妈妈做的一桌子好吃的,都会感到满满的幸福感。

家里的餐桌是独一无二的,它能将在外忙碌一天的一家人汇聚在一起,一边享受食物,一边轻松地聊聊天,饭菜简单没关系,这一顿饭给人带来的巨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使它成为每天最让人期待的时刻。


可是,饭桌上的时光并不都是那么美好的,不少孩子或大人甚至会对饭桌产生厌恶和抵触情绪。

萌妈一有时间就带着小宝到户外游玩、野餐。在一次野餐中,萌妈看到了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幕。

在离萌妈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家庭也在草坪上野餐,男孩看上去大概有三四岁,样子非常乖巧懂事,面前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食物,面包、蔬果、小零食等等。

虽然食物看起来挺诱人的,但孩子却没有多高兴,看着眼前的美食,不拿也不抢,只是乖乖坐在一旁。

后来经过萌妈仔细观察才发现,之所以小男孩如此“乖巧”,是因为还没有经过大人的同意,他在等待妈妈的批准。

只见孩子用手指着那块巧克力蛋糕,小心翼翼地问一旁的妈妈:“妈妈,我能吃一块这个吗?“

男孩的妈妈看了眼孩子,接着说:“不行,那块蛋糕太甜了,你不能吃,对牙不好。“

被拒绝后,小男孩也没有再说什么,继续”征求“其他食物。整顿饭下来,不管吃什么,孩子都需要事先”请示“过妈妈才敢拿来吃,看起来真的很听话乖巧,但在好妈眼里,小男孩乖得让人心疼。

可能很多人会说:”这不挺好的嘛,事事请示过大人,保证不会吃下对身体不好的食物。“

然而,萌妈看到的不仅仅是食物,而是孩子的心理状态。简单的一顿饭里面,隐藏着孩子未来的性格。

自从小宝学会自己抓握食物开始,萌妈一直鼓励她们去拿自己喜欢的食物,也会不断更换辅食的形式和味道,引起宝贝们自己抓取食物吃的兴趣。

直到大宝学会用餐具吃饭后,除了教会她餐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外,萌妈还会经常引导大宝说出自己想吃各类食物。

虽然孩子有时会吃零食,但萌妈也没有马上拒绝,而是让孩子适量的吃,与孩子制定规则和限定数量,让宝贝们能品尝到零食的滋味之余,不会过量,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与自律能力。

人每天都需要吃饭,吃饭除了能得到温饱以外,还是一家交流情感的机会。但是有一些话,建议爸妈们不要在餐桌上对孩子说。

「 “我可以吃这个吗?” ,“不行!” 」

日本庆兴大学心理学者曾提到:

如果孩子从小就只允许吃无任何添加、必须纯自家做的食物,其他食物,包括零食在内都不能吃的话,那么这个孩子成长到学龄期时,很容易成为班上被欺凌的对象。

吃饭和被霸凌,听上去就像是无关的两件事,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试想一下,如果孩子在选择食物过程中屡屡遭到父母拒绝和否定,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形成”妈妈我可以吃这个吗?“等类似这种「吃之前先请示」的习惯。

五六岁的孩子看到自己喜欢的食物,也要先看看大人的脸色,唯唯诺诺地询问过后才敢吃。在大人眼里,孩子这种举动是「管教有方,听话乖巧」的表现。

然而在孩子的同龄人眼里,这种凡事看人脸色、唯诺是从的表现,正是他们可以欺凌这个孩子的信号,让他们觉得眼前这个孩子好欺负。

因此,如果爸爸妈妈们发现孩子在很小的事情上也无法做主,事事需要询问大人意见的话,可能就有这种「乖巧」性格形成的迹象。

所谓“3岁看大,7岁看老”,三至七岁这段时间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这种懦弱怕事的性格一旦形成,可能会一直伴随着孩子成长,影响他们之后的工作和生活。

「 “爸爸妈妈,我只想好好吃顿饭” 」

之前看过一期关于董卿的访谈节目,节目中董卿第一次面对镜头谈起了她的原生家庭。

7岁前,董卿一直在外公外婆家长大,7岁后,她回到了父亲身边,董卿的父亲一直对她十分严厉,直到现在一聊起父亲,她脑海里面马上出现父亲板着脸的样子。

她在采访中谈到自己的童年经历:

“我小时候,最害怕的就是吃饭”

“因为只有吃饭的时候,全家人才能聚在一起,也就那一点时间。结果一上桌,父亲就开始“训导”自己,说这个怎么不好,那个怎么不对等等,我经常就是一边吃饭一边哭”

“最开心的事,就是父亲出差了,我终于有机会可以安心吃顿饭”

到了饭点,是一家人难得聚在一起的时光,原本是应该好好交流、培养感情的时光。但在部分家庭里面,吃饭成了训导批评孩子的时间,一下子温馨的饭桌成了严肃的审讯台,眼前的饭菜淡然无味。

再加上,人的消化系统与情绪紧密相关,如果孩子经常在消极、沮丧、愤怒的情绪下吃饭,很容易会出现肠胃问题,让肠胃出现虚弱、消化不良的情况。

早有儿童心理学家建议父母不要在吃饭的时候责备孩子,这样很可能会造成他们脾胃虚弱,影响正常生长发育。

可见,在饭桌上对孩子训话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不仅会让孩子抵触吃饭、影响健康,还会伤害彼此间的感情。

孩子的心思很单纯,他们最期盼的只是和父母简单吃一顿饭,开心地聊聊今天自己遇到的事情,讲讲笑话,心情愉悦时,眼前的饭菜也会变得更有滋味。

「 过分限制孩子的“餐桌自主权” 」

萌妈曾亲眼见过一个经典的例子,爸爸妈妈带着两个孩子在外面的餐厅用餐,饭菜端上桌后,两个孩子没有动手吃饭。

而是等着妈妈将饭菜都分别装置在他们的小碗里,装好后,那位妈妈就对两个孩子说:“你们吃碗里的就好,碟里面的就不用夹了。” 接着两个孩子才开始动手吃饭。

其实那位妈妈应该是将碟里烧的最好的菜都夹给孩子,看似贴心温暖的举动,却无意识间剥夺了孩子自己吃饭的自由权利和主动性。

吃饭原本是一件出于本能的事情,也是最轻松自在的时刻,但是如果孩子连自由选择食物的权利都没有,又如何收获吃饭的乐趣和满足?

除了吃饭,像蛋糕、饮料、巧克力等零食也是不少爸妈心目中的「食物黑名单」,只要宝宝提到要吃这些零食,便会马上拒绝。

有的爸妈甚至会不允许孩子吃外面买回来的食物,必须要吃在家自制的食物。

可以这样说,爱吃零食是大多数宝宝的天性,美好的童年时光里面,总会有零食作伴,少了零食孩子会少了许多乐趣。

有着“中国家教第一女王”称号的教育学家尹建莉在其畅销书《自由的孩子最自觉》中提到:

“扼杀孩子小小的欲望,会导致孩子对某种事物极度渴望,产生补偿性心理。”

简单来说,一旦孩子脱离了父母营造的舒适圈,开始独立生活时,可能就会出现两种极端现象。

一种是形成选择困难,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和分配自己的食物,而另一种则是放任自己,疯狂“补偿”过去没有得到满足的自己。

「 父母该如何与孩子好好吃饭?」

1.放下姿态,尝试去了解孩子

吃饭的氛围本该就是轻松和愉快的,虽然时间不长,但却是一个适合了解孩子、与孩子拉近距离的场合。

此时,父母不妨尝试放下自己当家长的高姿态,利用这段短暂的时间,多和孩子轻松地聊天,例如可以了解一下孩子今天在学校遇到的趣事、讨论孩子的户外活动等等比较轻松的话题。

随着父母对孩子的认识越深,彼此间的感情也越来越好,此时再给孩子提出意见或建议,他们也会更容易接受一些。

2.多与孩子聊些有趣的餐桌话题

很多时候,父母与孩子沟通不了,往往问题就出在「不会聊天」上。父母和孩子能好好聊天,是一门育儿学问,第一步先要找到合适的话题。

在餐桌上,展开话题会相对比较容易,因为吃饭的时候,人的思维会较为活跃,任何有趣的话题都能聊得下去。

简单地举个例子,可以和孩子聊饭菜的口味、制作过程、烹饪手法以及背后的营养价值。看似很平实的话题,对于孩子来说就是生活经验和知识的累积过程。

爸妈们也不一定要纠着孩子讲话,父母聊天,孩子安静的听和吃饭,也能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同时也能让孩子感觉到平静,而且还能从父母的聊天中获得对社会、人际关系的认识。

另外,父母可以借这个机会教会孩子一些基本的餐桌礼仪,但注意语气不可太严肃,可以用有趣的故事,或者自己经历过的事来引起孩子的兴趣。

3.餐桌小游戏

比起训导孩子,让他们觉得吃饭是件有趣的事更为重要。除了与孩子聊些有趣的话题外,还可以适当与孩子做些简单的餐桌小游戏,例如辨认饭菜里面有多少种蔬菜、肉类,或者数颜色等等。

没有什么比用游戏来引起孩子吃饭的兴趣更有效了,增加吃饭的趣味性,会让孩子更期待每一顿饭,认真对待每一口饭。

4.适当满足,制定规则

小孩子们总会有自己爱吃的小零食,适当满足能够让孩子减少对零食强烈的欲望,同时还能获得幸福感。

另外,还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吃零食的规矩,例如一周只能吃5小块巧克力,然后让宝宝自己安排每天吃的量。

这样既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也能让孩子自己把握吃零食的主动权,逐渐学会合理分配。

很多平时被过分控制饮食的孩子,长大后一旦离开了父母,自己重新掌握主动权后,没有了限制,便会变本加厉地满足自己的欲望,从而出现了失控现象。

对于年纪比较小的孩子来说,自控力不足,这时爸妈们可以在他们身边适当引导,例如孩子今天都是吃肉类食物较多,就可以提醒他们多吃点蔬菜等等。

从小培养饮食均衡的意识,适度让孩子吃些小零食、甜饮料不会破坏健康,反而会让他们形成饮食上自觉自控,长大后便能合理安排自己的膳食。

因此,让孩子自己把握主动权,尽情享受与家人一起吃饭的乐趣和满足。

有句话说得很对:“拥有自由的孩子,才会自觉。”爸妈们也可以尝试着慢慢放手,让孩子自己学会去做安排,这对他们来说才是最好的成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