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闷葫芦”型孩子该如何教导?孩子其实并不木讷,引导他去沟通

2021-12-31 00:17:16孕产
大家好,我是阿雪。每个孩子的小脑袋里都好像装着一个大大的问号 ,他们每天缠着家长从"这是什么”问到”那是什么”,这是大多数父母最头痛又快乐的时刻。过去,我们常常对孩子的问题感到不耐烦,现在大多数家长明白,孩子愿意提问,绝对是一件好事。

大家好,我是阿雪。每个孩子的小脑袋里都好像装着一个大大的问号 ,他们每天缠着家长从"这是什么”问到”那是什么”,这是大多数父母最头痛又快乐的时刻。过去,我们常常对孩子的问题感到不耐烦,现在大多数家长明白,孩子愿意提问,绝对是一件好事。一个喜欢提问的孩子往往代表他们有探索精神,他们的问题里如果出现有思考价值的内容,就更不得了了!这一定是个脑子灵活的聪明孩子。也有很多孩子因为性格影响,长成了个”闷葫芦”,就是不爱跟人交流,更别说缠着父母提问题了,此时,我们就得主动引导孩子说话,教孩子学会交流。


其实这是一件很有技术含量的事,掌握不好技巧,就算您说得口干舌燥,也很难从孩子口中”撬” 出几个字。不信,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位苦恼的妈妈遇到了什么问题。

案例:


王妈妈最近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自己的孩子太"木讷”了,一点表达交流的欲望都没有。别人家的孩子听个小故事,都能在父母的引导下说出自己的想法,甚至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故事、一个更有趣的世界,一看就显得机灵,可自己的孩子呢?就算她一句-个问题,主动引导着孩子,她还是说不出几句话来。
每日的例行睡前故事时间,又成了王妈妈的苦恼时段。
”白雪公主是不是很漂亮啊?”她刚开始讲这个童话故事, 就跟女儿交流起来。
”是。“
“那王后是不是太恶毒了呢?”
“对啊!”
“你想不想看到王子来救白雪公主呀?"
"想。“

……


不管她问什么问题,孩子都很乖巧地回答,答案也中规中矩可就是太规矩了。一共几个字的回应,更显得孩子乖巧得过头、缺乏创新。
这位妈妈只顾着自己苦恼,却没想到孩子”木讷”的根源在哪里,也许正是因为她的提问压根儿没给孩子留有”说话”的余地。
当我们在问出”是不是””行不行”“能不能”这样的问题时,其实就把问题从“填空题”变成了一道”选择题”,留给孩子的回答范围很窄,只有"是”或者"否”两种,所以,孩子就被这样的提问禁锢住了,很难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更没有表达欲望。
这就是封闭式的问题。比封闭式问题更加禁锢孩子思想的,则是有引导性的问题,比如“你该不该遵守纪律”"你是不是应该道歉”这样的问题,答案从二选一变成了孩子只能回答"应该” ,因为你的问题已经透露出倾向性。


所以,提这样的问题跟孩子交流,家长只能面临自己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了。家长在这边滔滔不绝,孩子在那边愣愣地听,完全没有接话的机会,怎么能学会表达、积极交流呢?
想引导孩子表达交流,就得打开他们的思维,这样才能”打开话匣子”,我们的引导问题也应当是开放式的。少让孩子做”选择题”,多让他们写写"填空题”,答案才会更加丰富多彩,孩子的思路才能真正被调动起来,而不是在乏味的问答中变得僵化。
这种开放式的弓|导对提升孩子交流能力是有益的,能将孩子的思维彻底"盘活”, 不仅让孩子乐于表达自己、积极展现自己,还对培养他们创造力、联想能力有极大好处,这正是我们期待的过程。
正确的培养方法:学会给孩子提开放性的小问题

促进孩子多表达交流、让孩子培养外向型性格,可以通过给孩子提问的方式去进行。在提问中,千万别出现”是不是”“对不对”“行不行”这类问题,这是交流的大忌,而在将目光放到开放式问题上时,也要掌握一个"度”,那就是不能太 "开放”了。过于开放的问题等于抽象,对孩子来说是很难回答的,所以想要引导他们”说",就得有有效的”引导”过程,提问题应该循序渐进,要较为具体。
我记得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刚上幼儿园的孩子们回到家后,父母都问了一个问题: "今天在幼儿园做了什么呀?”有的孩子喜欢玩耍,就对父母滔滔不绝地讲述了与小朋友打闹的经过,于是父母想:“原来幼儿园天天让孩子玩,什么都学不到。
有的孩子比较敏感,在幼儿园很不适应,就说幼儿园哪里都不好,老师也很凶,父母就想: "明天得找幼儿园领导反映一下。

有的孩子则将注意力放在老师教的新东西上,就给家长展示 了一番,于是父母觉得:“幼儿园非常好,应该好好感谢老师。”看,一个抽象问题:”在幼儿园做了什么”,就会因为孩子们的关注点不同得到不一样的回答,产生天差地别的结果,有时甚至会引起孩子的负面情绪。更多时候,孩子们的回答则是吞吞吐吐的,因为他们一天经历的事情很多,自己也不清楚该说什么,反而逻辑混乱了。
这种不清楚该怎么回答的矛盾,在家长看来就成了”孩子太笨,连这点小事都说不清楚”, 时间久了,还会引起孩子的厌烦与抵触,很容易将一个积极的交流引导偏了方向。所以,开放式问题该怎么问,还是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的。
原则一:开放式问题应该具体

比如想了解孩子在幼儿园做了什么,可以说“你今天跟老师学了什么新东西””和朋友们玩了什么”“交了哪个新朋友”,然后再就具体的方向开展下去。有了回答的方向,孩子就知道该怎么说了, 这种轻松的引入,更能弓|起他们的表达兴趣与欲望。
养成习惯后,下一步就是孩子主动表达的阶段了。只要引起孩子的兴趣,还担心他们的小脑瓜里没有想说的话吗?
原则二:可以在发问中多作假设、举例子、作比较

文学作品中,假设、例子和比较都是丰富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放在与孩子的交流中也是一样。 通过掺杂着假设、例子和比较的提问,能够让孩子的思维更开阔,联想能力更丰富,表达能力也有所提升。说不定,他们丰富的表达能力还能让你大吃一惊。
做假设, 就是在发问时, 寻找-个”假如情况是这样,该怎么做”的切入点,让孩子从假设的角度出发,天马行空地想象。这种思考不需要基于现实,更能让孩子的思维少-些拘束、 更有话可说。
举例子,就是在提问时多举类似的例子,能让孩子更迅速地理解比较深奥的问题,并且产生联想。

作比较,则是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比较两件有相似点的事物。这个比较的过程,能让他们更好地认识到事物本身,思考面更广。
原则三:多让孩子思考其他的情况

在现实中,我们只会得到一种结果,但是也可以引导孩子思考其他情况。比如已经解决的问题,可以问问他们“还有其他的解决办法吗”,对已经发生的事,可以问“还可能产生什么结果呢”。这样可以让孩子的考虑更加全面,增强思维的严密性,也给他们创造了表达自己的机会。
原则四:引导孩子把握描述事件的几个要素

有条理地描述一个事件 ,往往要从“何时、何地、何人、发生了何事、原因、过程”六个方面入手。这也是新闻描述的六要素,说明只要有这六个要点, 一件事就可以简明地被说清楚。
让孩子培养归纳能力,也是从这几个要点出发。我们在提问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囊括这几个要点,时间久了,他们自己就能体会到这几个要素的逻辑性,在自我表达上更有条理。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