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没有天生的“好”孩子,只有天生的“坏”父母,教育要摆脱功利心

2021-12-22 22:48:34孕产
回归家庭教育的初心:默默耕耘,静待花开孩子永远是每一个家长最关心的话题。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注重家庭教育。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不言而喻,我们一直处在不断地探索、学习和反思中,如何能让孩子更加出色,如何赢在“起跑线”。
回归家庭教育的初心:默默耕耘,静待花开

孩子永远是每一个家长最关心的话题。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注重家庭教育。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不言而喻,我们一直处在不断地探索、学习和反思中,如何能让孩子更加出色,如何赢在“起跑线”。然而,很多家长往往忽视了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我们有没有想清楚,家庭教育的初心到底是什么?

不久前,刚刚结束的“2019 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之领袖论坛·点燃孩子未来”论坛上,北京哈罗英国学校助理校长赵新女士做了一场名为《家庭教育的初心》的精彩演讲。

演讲中,赵新女士提出:“家庭教育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障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前教育打好基础。通常说育儿是一种技能,像其它的技能一样是需要学习的。爱是一种本能,技能是要培养的。在幼年时期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孩子未来的健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各自的领域配合孩子让他健康快乐地成长。

赵新女士的演讲点醒了我们:要回归家庭教育的初心,要重新定义教育的目标,那就是——让孩子拥有健康、快乐、幸福的人生,希望孩子未来能够学会思考、做出选择、拥有信念、自由。

柏拉图曾经说“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印度哲学家克里希纳穆提说“教育就是解放心灵”。其实,教育就是生命的绽放,每个孩子都是花朵,我们要静等花开。

摆脱功利的桎梏,让家庭教育回归本源

在许多人心目中,学习成绩才是人才的衡量标准,考上好大学才是成功的开始,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地位才是成功人生的标志。

因此,很多家长从幼儿园开始给孩子灌输的就只有考大学这一个目标,并且以之为最终极目标。除此之外,无暇他顾。学习不再是提升生命质量的手段,求知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考一个好分数,将来上一所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这样功利主义的目标使得求知不再是快乐的体验,也使得学生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具有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就需要我们的教育摒弃功利,回归到人文教育的轨道上来,而家庭教育,更需要注重的是孩子的性格、习惯的培养。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目送》中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作为家长,我们所能做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教给孩子生存的能力和生活的智慧,目送他走远,不要追。

家庭教育既要因材施教,又要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独立的个体来对待。

家庭教育是没有固定的可以借鉴的范本。孩子之间是一定存在差异的,每个孩子的兴趣、喜好以及天赋都不同。教育方法没有对与错、好与坏之分,只有适合或是不适合。

“差异”,是教育中的重要、关键的词汇,不了解和重视差异的存在,就搞不好教育。每一个孩子都是活生生独有的“唯一个体”,对待每一个孩子,不仅学校教育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家庭教育更是如此。而且在现实中,家庭教育的因材施教往往更容易做到。

所以,正是因为孩子的个体存在和差异存在,在家庭教育中,单纯地刻意模仿其他孩子成功的教育案例并不一定有效,好的方法需要父母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改造,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让孩子发挥个性、扬长避短。同时,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还应该首先明确的是正确的教育理念,方法多种多样,但理念和目标是相同的,要把孩子当成平等的独立的个体。

要知道,年龄不同,想法也是不同的,父母不能总是让孩子去做一些你认为对的事情。正确的做法应该要时刻站在他的角度去想问题,要给孩子一个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不能急躁,毕竟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控制孩子,而是让他养成独立的人格,和最好的自己。

家庭教育不仅要“静待花开”,还需要“默默耕耘”

曾听过一段话:“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有的花开在春天,也有的开在别的季节。当人家的花在春天开放时,你不要急,也许你家的花是在夏天开;如果到了秋天还没有开,你也不要着急跺他两脚,说不定你家的这棵是腊梅,到冬天开得会更动人。如果你的花到冬天还没开放,你也不要生气,没准你的花就是一棵铁树,铁树不开花,开花惊艳四方,且炫丽无比。真正的园丁不会在意花开的时间,只会默默耕耘,静待花开……”

没错,对待孩子就要“静待花开”,但这并不是说就要对孩子完全放手,任凭他自己随意的发展,不要忘记了在花开之前,还需要“默默耕耘”。

一些家长尊崇那种放养式的、宽松式的所谓国外先进的教育方式,这就有些矫枉过正了。其实那种教育方式并不像这些家长想象中的放任不管,自然生长,在宽松和民主背后,其实倾注了家长更多的心血,比如陪伴,比如引导,比如默默地耕耘。

当我们只看到了别人家的孩子如此的天才,做什么都轻松、惬意和游刃有余的时候,不要忘记他光环背后的默默付出,更不要忽略我们作为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你是否为他打开过一扇窗,让他看到这多彩的世界;我们是否在孩子的内心中买下过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我们是否曾在孩子迷惘懵懂的时候,给他一点指引,让他看得清要走的路?

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永远才是理想中的孩子。可我们不要忘记,没有天生的“好”孩子,只有天生的“坏”父母。孩子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我们不能去设计和干预他的人生,但在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关键驿站,作为父母,我们都应该在他身边,不是去掌控他的人生,而是告诉他作为父母你的建议是什么样的。

爱是一种本能,但教育孩子的技能却需要培养。家庭教育,投入的是关爱,讲求的是方法,父母应爱得适度,教得适宜,掌握正确的方法,默默耕耘,之后需要做的就是静待花开。

请相信,花若盛开,蝴蝶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