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你给孩子的挫折教育,可别只有挫折没有教育,家长需谨慎运用

2019-09-14 23:00:03孕产
家长认为的“挫折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未必有好处,小心弄巧成拙你给孩子的挫折教育,可别只有挫折没有教育,家长需谨慎运用
"

近期广西柳州某小区发生了一起掉跳楼事件,事件的男主角今年已经24岁了,这个年龄其实已经是一个成年人。

但是纵观其跳楼事件的原因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就是因为和父亲看电视换台的问题发生了矛盾,之后,这位男子就非常生气,离开了家。

母亲因为不放心,跟着儿子出门,结果亲眼看见,儿子从九楼跳了下去,一个正值青春的年纪,就这样离开了人世,离开了养育自己20多年的父母。

这是一个重大的悲剧。回顾整件事情,真的没有可以让这位成年男性跳楼的理由,不少网友也因此讨论,这种孩子绝对是被父母保护的太好了,所以24岁连这一点挫折都无法经受,而这样的悲剧,如果父母不改正教育方式,只是早晚的问题。

一个父亲和女儿的对话,值得很多家庭深思

很多家长也意识到了挫折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会人为的制造一些挫折,让孩子“越挫越勇”。

在这种挫折之下,真的会将孩子的玻璃心变得越来越刚强,让孩子的意志越来越坚定吗?答案是否定的,有时候反而会弄巧成拙。

小梦今年已经12岁了,在小梦的生活里长期受着爸爸的挤压,爸爸一直给小梦灌输的思想,就是必须坚强,必须独立的面对社会,现在所有的挫折都是将来成功的垫脚石。

父亲每次给小梦灌输的就是成功的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聪明,而是因为他们背后经历了无数次失败。

爸爸也希望小梦能够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归根结底还是对女儿的期望较高,却用错了教育方式。在这样的期望之下,爸爸整天板着脸,对女儿的教育是一丝不苟。

记得女儿小时候刚进幼儿园,开始被其他同学欺负,爸爸不闻不问,并告诉女儿:“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爸爸妈妈不能跟随你一辈子。”

从那以后,女儿开始变得越来越坚强,可是坚强的背后,女儿有一丝丝的心酸,女儿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在女儿越长越大之后,女儿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远。

在每次考试失败,被老师批评,和同学发生矛盾时,小梦多希望有一个坚强的臂膀可以让自己来依靠。可是这时候换来的总是父亲的一句劈头痛骂,火上浇油。

有一次,趁着爸爸在家,小梦鼓起了十足的勇气,和爸爸说了这样一句话:“爸爸,你以后能不能不要板着脸了,我不喜欢这样的爸爸。”

看着小梦突然的一句话,爸爸有点懵了,随即而来的还是那一句挫折教育:“爸爸一切都是为了你好,板着脸也是为了让你学会努力,现在不经历挫折,将来如何成才?”

这时候小梦的回答,让爸爸深思:“在您这样的教育之下,我没有了家庭,没有了爱,有时候变得特别的自卑,甚至还经常的否定自我,您认为的不想让我在温室中长大,希望我在外面锻炼,可是我的玻璃心越来越厉害,我害怕您不满意的眼神,更害怕外面所迎来的风雨。我希望有一个温暖的家庭。”

其实小梦对爸爸说的这句话说出了大多数孩子想要对父母说出的心思,有些孩子不善于表达,所以一直积压在心中,导致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远,挫折没有让孩子变得更加坚强,各种脆弱的性格反而开始显现。

被众多父母推崇的挫折教育,究竟是怎样的含义?

不少人都认为,现在的孩子承受压力的能力太差,学生自杀事件越来越多,都是因为一些很小的事情,有些孩子因为作业写不完,被家长批评,和父母发生争执,竟然轻易的毁掉自己的生命。

所以家长都把错误归结教育,就是因为挫折不够,导致孩子抗挫折能力较差,所以坚持推崇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其实就是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一些潜能,帮助受教育者掌握知识,并增强自身对抗外界的挫折的能力。

人为制造的挫折对于孩子而言,有害无利,究竟是何种原因

不少的家长在挫折教育上都用错了方式,不仅没有让孩子变得更加坚强,反而刺激了孩子的成长,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脆弱。

1、 经常性的人为制造挫折,只会让孩子习惯性的挫败

习得性无助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大概意思就是当孩子经历过很多的打击之后,不仅不会变得更加坚强,反而会形成一种自我认知,就是我是个loser。

孩子对自己的信心越来越低,开始习惯失败。即使在人生的过程中,孩子没有失败,没有挫折,也不会感受到快乐。这就是长期给孩子感受挫折所带来的危害。

2、 失去了家庭的温馨

每个人遇到挫折之后,都希望有一个温馨的港湾,可以让自己依靠一下。而这个时候,父母总是用抵触的心理,希望孩子可以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其实这种做法无疑是把孩子往外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和家庭的关系会越来越远,甚至会造成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3、 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家长一味地给孩子制造挫折,无非会让孩子为了讨好父母而更加的去努力,从而形成讨好型的人格。做的所有事情都违背了自己的初心,只为得到他人的赞赏。

人在面对挫折时,存在的两种思维方式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德威克曾经指出,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挫折时存在两种思维方式:分别是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1、固定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顾名思义,就是这类孩子普遍认为自己的能力和天赋都是注定的。人生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和挑战,如果自己不能通过,就是能力的问题,和其他一切都无关。

这类人大部分遇到挫折之后不会迎难而上,只要自己处理不了无法承受的时候,就会采用一些极端的方式,可能会对自己造成严重的伤害。

2、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和固定型思维的人完全不同,成长型的人大部分都认为挫折是对自身的一个考验,通过面对挫折来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

这类人不会排斥挫折,反而会喜欢失败,越挫越勇,从中积累经验和教训,让自己变得更加的优秀。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应该做什么,才能让孩子迎难而上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需要家长人为的制造挫折,因为孩子的生活到处是挫折,从小时候刚开始走路的时候,孩子就跌跌撞撞。在上学之后,各种问题也频出,不是学生之间的矛盾,就是被学霸碾压。

总之,人生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家长需要做的事情不是制造挫折,而是学会帮助孩子面对挫折,让孩子迎难而上。

1、 鼓励并非打击

家长应该学会在孩子受到挫折的时候安慰孩子,鼓励孩子代替挖苦和讽刺。家长一味的刺激孩子,无疑会给孩子的内心造成伤害,让孩子变得玻璃心,很难再勇敢的站起来。

有时候孩子经历挫折之后,就是需要家长一个温暖的怀抱,让孩子知道自己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2、 坚决不以“我都是为你好”去约束孩子

家长不要再打着爱的旗号去关心孩子,呵护孩子。尤其是在孩子面临挫折的时候,家长不给孩子爱,反而给孩子一巴掌,并以“我都是为了你好”来结尾。

家长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无非让孩子觉得家长太过虚伪,这种家庭教育会让孩子的内心千疮百孔。

3、 父母的以身作则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是以父母为学习的榜样,所以当父母在工作中出现困难时,不是在家庭中味的抱怨,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

相反学会乐观坚强,积极的处理,在这样一个生活状态下,孩子才会变得越来越勇敢。

家长对于孩子一味的去设置一些挫折,无疑会让孩子的成长遭遇很大的磨练,心灵越来越脆弱。

因此家长要注意,对孩子在实行挫折教育的时候,一定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鼓励,支持和引导,让孩子成为一个健康的人之后再运用积极的策略去帮助孩子克服挫折,获得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