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银河补习班,你真的读懂邓超了吗?

2019-09-14 14:26:05孕产
一部被名字耽误了的好电影相比较爆火的哪吒,银河补习班的暑期票房确实显得不温不火。可能通过名字,只能吸引一些30-40岁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小学生妈妈们,以为这是一部讲孩子补习的葵花宝典。
"文 | 银河补习班,你真的读懂邓超了吗?字 | 本文共6000字,阅读约需7分钟声明 | 本文由“魔斯妈妈育儿实录”原创,欢迎转载,分享不同的育儿经验

《银河补习班》,8亿票房,毁誉参半,这是我此前的认知。看完之后,我的认知完全颠覆了。于是写下了有生以来第一篇影评。

一部被名字耽误了的好电影

相比较爆火的哪吒,银河补习班的暑期票房确实显得不温不火。我觉得,可能是因为这名字起得不够好。说到补习班的话题,一般的爸爸都不太感冒,孩子更是唯恐避之不及。可能通过名字,只能吸引一些30-40岁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小学生妈妈们,以为这是一部讲孩子补习的葵花宝典。

而恰恰这部电影的受众群,应该是父亲和孩子。正如这个电影的宣传语一样:献给父亲,送给儿子。这部电影的名字叫《父爱的力量》或许更容易被大众接受。我也真心建议,所有的父亲和孩子都能看一看。不要在家,去电影院,用2个半小时安静的感受一下什么是爱,什么是教育。

完整的阐述了孩子成才的几个核心关键点

之前看网评,很多会说这部邓超3.0版电影想要表达得太多,以至于撑不起邓超的梦想。也有人说,邓超鸡汤撒得太多,但却过于理想化。

我不知道现在大众的欣赏水平是越来越倾向于短平快,还是包容性越来越低。总之,我不这么认为。面对一部作品,如果有那么几点能够真的触动你内心,那它就算是一部好作品。况且,我觉得整部电影很真实的反映出了目前中国教育的普遍现状和矛盾点,真实得不能再真实了。以至于影片中好些人物形象非常立体,马飞妈妈、闫主任……你无从评判他们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生活中,或许他们就是我们自己。

这部电影还系统性的梳理了怎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孩子。至少以下这些点,是值得当下很多父母深思的。

确认什么是真正的成长目标

“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都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电影中的一句话引发我们的反思,培养孩子的目标到底在哪里?考上清华北大?找份好工作?我想太多的家长被这些表象的目标迷惑了。我相信每个家庭对孩子都有不同的期待,但是古人有云:先成人后成才,这才是教育的本质。

扪心自问,我到底希望孩子长大了会怎样?未来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我没有办法告诉他哪一条路是最正确的。但是,为了应对这么多的不确定性,至少我们应该让孩子掌握一些真正的武器,而这些应该就是我们培养的目标。

影片中有一个发洪水马飞自救的片段,被很多人诟病不真实,是技术层面上戏剧化不成熟的表现。但是我觉得不重要,因为他传达出来的态度足够我认同。培养一个孩子会解多少题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人生的答案永远不止是卷面上的ABCD,还有EFG。就像爸爸马皓文所说,当你能够找到答案XYZ时,你就能主宰这个世界。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你该怎么做?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面对生活的勇气,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品质。

目标确认了,那么到底要怎么做呢?

信任与鼓励的力量

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童年时,如果父母能够给予足够的信任、关爱和情感交流,孩子就会健康快乐地成长,发展出能适应环境的品格。成年后即便遇到挫折,也能从温暖的童年中汲取力量。而一个童年缺失爱与关怀的孩子,未来将会用一生来慢慢治愈心灵的缺失,甚至付出沉痛的代价。

影片数次展现了爸爸马皓文对孩子的鼓励与信任。即便学校不认可、亲妈不认可,爸爸依然坚信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也许,我也可以理解成为这是马皓文对儿子缺失了7年父爱的一种愧疚与弥补。不管怎样,信任至少是人与人之间建立感情的基本条件,孩子也是一样。

可能有些人会说,哪有那么容易?我信任他、鼓励他了啊,也没见起色啊?那我们不妨反思下,我们是怎么鼓励的?只是鼓励”加油、加油,你最棒“?孩子知道怎么加油努力吗?马皓文知道。他知道所谓的鼓励不能流于表面,要走进孩子的内心,成为孩子的动力。所以,目标不可以设得很大,要尽量具体、够得着,鼓励要尽量真诚、有引导性。所以,就算是马飞从倒数第一升到倒数第五,爸爸依然认可他的进步。因为,只要是努力,都值得被认可。

说到引导,家长的问题又来了:”我引导了啊,我每天都安排他做这个做那个,但是他都不听啊……“这又存在一个度的问题。影片中有一幕:马飞躺在床上看到爸爸在工作,问:”那我也可以不睡觉吗?”爸爸马皓文没有拒绝、没有说教、没有号令,只说了一句:你本身的事情,不需要问我。我想,所谓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包括独立的自我管理能力吧。有多少家长能分得清哪些事情是家长需要做的,哪些又是要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与空间,让孩子独立去面对的呢?

兴趣是最大的内驱力

有人说,电影的鸡汤撒得有点多。而我恰恰是对一句非常不起眼的话最为震撼,绝对不是网友总结的任何金句里的一句话。当小高老师找上门问马飞爸爸为什么孩子总是完不成作业,而且还说是爸爸要求的。马皓文指着桌上的馒头说了这样一段话:“我认同必要的预习与复习。但是就像这馒头,我热了一遍,再热一遍,又一遍,你觉得会好吃吗?在孩子学习能力最强的时候,每天学到夜里十一二点,这样学十几年,他们身上负责学习的皮筋就疲了,孩子眼里会只剩下对学习的厌倦。“

皮筋……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比喻。是啊,不要说孩子,即便是成人也不可能高强度、饱负荷的连轴转。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电影中,刚参加完高考的孩子们撕掉自己的课本和试卷从楼上撒下,纸张碎屑满天飞的场景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这几乎是每一个经历过高考的学生都干过的事情。可就像马皓文说的,如此迫不及待地要扔掉自己的课本和试卷,我很担心他们是不是真的热爱学习。学习难道不是一个人一生的习惯吗?”学习当然应该是一生的习惯,真正逆风翻盘,拉开人生差距的恰恰就是持续学习的能力。可是这种学习的动力从哪里来?学校要求、家长压迫中来?肯定不是。持续学习的内驱力一定来自于兴趣与热爱。

我看到网评中有人抨击邓超带孩子逃课,不服从学校安排,这个是非常不正确的。我也觉得没什么不对。马皓文不是都说了,课他补上。事实上,也没有什么是补不上的。我就带我的儿子在四年级的时候休学一学期,去美国读了几个月的书。不光是读书,我们还横贯美国东西部,踏访了八个州,十几座城市。中国的课程一点也没落下。孩子不仅深度接触了西方文化,还通过自学中国课程大大提升了学习的能力和自信心。

为什么要跳出循规蹈矩的生活圈,远赴异国他乡?就是因为我想让孩子更多的了解这个世界,接触不同的文化,然后才能有更成熟的想法,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而不是像一个收纳器一样,学校教什么,妈妈说什么,就听什么。儿子喜欢科学,在美国他通过观摩科学奥林匹克、参与各种科学类的活动,更深刻的理解了什么是科学的精神,掌握科学知识能够创造怎样的价值。而我也切身感受到了西方文明之所以历经几百年依然保持先进性,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注重科技的进步。而科技进步的源泉来自于科学的普及以及对孩子创造力的培养,在这些方面有太多的做法值得我们中国借鉴。

言传身教、有效陪伴

”两个男人极有可能终其一生只是长得像而已。有幸运的 成为知己,有不幸的 只能是甲乙。

比起母亲的总是忧心忡忡,他更像是个若无其事的旁观者,刻意拘谨的旁观者。“

这是李宗盛的一首歌歌词。李宗盛是出了名的孝子,很多场合都谈及她的母亲,但是少有提及父亲。为了弥补这段感情的缺失,李宗盛以早年未曾寄出的一份跟父亲的和解信为背景写下了这首关于父亲的歌。

猫眼里有很多关于《银河补习班》点映时、创作团队交流时谈及父亲的视频。很多人泪如雨下,有忏悔、有迷茫、有伤感,有些人甚至久久无法释怀。是啊,父爱感情的建立往往比母爱更难。女性,更善于情感的表达,关注孩子的细节。而父亲的角色,往往严肃有余,关怀不足。甚至少有时间陪伴孩子,更别说言传身教。我自己就是一个真实的例子,在我内心深处,母亲的感情永远比父亲多了一层。我公公婆婆家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但是一个好父亲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从概率上讲,父亲往往比母亲有更大的格局观、更宽阔的胸怀,更丰富的阅历。所以能够被一个好父亲引领的孩子,往往会走得更远。不论他未来是否功成名就,至少他一定是一个更幸福的孩子。

何为好父亲,什么才是好的言传身教?影片中的马皓文身处黑暗把光明留给别人,永远不向命运低头,这是好的榜样。可是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并不常见,生活中更多的是琐事和平淡。就算是遇到困难,父母往往认为这是自己该面对的,少有跟孩子沟通。我觉得不对。

为了孩子,父母要成为他们的榜样,所以要努力做得更好。这是我们为人父母的动力源泉。但是,我认为父母的努力与辛苦、成功与喜悦都应该让孩子看到、了解到。父母参与孩子的成长,让孩子也参与父母的成长,这才能真正做到言传身教、有效陪伴。

并不都是美好的成长经历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和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接触了大量的家长。虽然工作忙碌、不懂育儿的家长有,但是也不否认有大量文化知识高、社会地位高、教育理念新的家长。这部分家长懂得孩子该培养成什么样、懂得信任与鼓励孩子,不仅让孩子上好的学校、好的补习班,自己也非常勤奋,每天再忙也会抽出时间关注孩子。可是,孩子的成长依然不达预期……

为什么?我关心孩子,给他报各种兴趣班,我重点大学毕业、事业有成,榜样形象并不差,可孩子为什么不争气呢?还动不动跟我发脾气?

我想,或许是因为我们给予的太多了,营造的氛围太好了。以至于没有什么能够引发孩子深思和成长的点。孩子们不明白,父母的给予是多么值得珍惜,学习是为了什么,长大要做什么。现在的人们,总会提及民国时代出了很多大师。甚至有人拿出民国时期的教育和现在的教育作对比,说中国的教育还不如一百年前。

民国时代,那是全中国都在寻找出路的动荡年代,没有太平盛世,没有统一的价值标准,更没有统一的高考。一些尚能读得起书的孩子小时候读的大多是私校,高中毕业想读大学就直接去报名。三块大洋就可以走进大学的校门。钱钟书,数学15分也同样进了清华。我想,那个年代的读书人,应该大多怀揣着救世济民的理想,学习的意义变得真实而又纯粹。从这一点上来说,百年后的中国教育确实显得越来越迷茫。

古人云:乱世出英雄。纵观古今中外,但凡名人伟人,谈起成长总能说上几段挫折与痛苦的经历。其实作为成年人,我们都懂得,如果想成功,那么努力与煎熬必将伴随左右,甚至还有失败和痛苦。生活不都是美好的,一如人类历史长河中战争才是常态一样。这些是孩子们必须认识到的,并需要学会去面对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父母给予的一切都来之不易。早一点触摸真实的社会,或许更能够让孩子明白成长的意义。

我家老人总会说,现在的孩子太不能吃苦了。但是一边说,还是一边包办了很多琐碎的事情。二胎放开后很多家庭都有两个孩子。不妨看看,有多少家庭里老大能像上几代一样懂得照顾弟弟妹妹?让孩子参与家庭,懂得照顾与关爱,知道父母在忙什么,建立起自己的责任感……这些,远远要比一次考试的好坏来得更重要。

生活并不总是美好

学习的方法同样重要

影片没有大篇幅的讲马皓文是怎么给孩子补习文化课的,这一点也被很多人诟病。可能真的有很多人是冲着看邓超怎么补习,来取经的。

的确,影片没有具体表达是怎么补习书本知识的。但是马皓文用两分钟找到爆破点,形象而又生动的向孩子解释了初中物理关于压强的原理;马皓文带着儿子躺在郊外的草地上,让孩子亲身感受什么叫“草色遥看近却无”,告诉孩子真实的表达你自己,才是写作文最好的方式;马皓文还告诉儿子“保持脑筋不停的想,不停的转,你就能想到办法”。。。这算不算是贴近学校教育的一种补习呢?当然算!

影片已经非常明确的向我们传达了学习的方法和理念。如果一个孩子能够一直思考、一直实践,如果老师和家长能够懂得更透彻的传授知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不是让孩子抽象的理解,那么还有什么课是难以理解的呢?还有什么梦想是难以企及的呢?

影片并没有抨击学校的存在,也没有否认读书无用。只是我们为人师长、为人父母,都应该反思什么是更好的教育?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应试教育功不可没。应试教育的普及和强化,训练了中国人一个非常强大的能力,就是模仿与复制。40年里,我们不断地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极大的提升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但是,下一个100年呢?中国如果想引领世界,创造力和想象力才是最重要的。那教育又该如何执行呢?

龙应台曾说: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

真实的感受”草色遥看近却无“

藏在最后的一个点:情商的培养是最难的

影片在快要结束的时候,有一个场景:马飞获得去往太空的资格,举世瞩目。为了减少负面报道、不影响个人事业,在马皓文开心的找到儿子想分享他案件进展时,马飞却让爸爸放弃申诉。马皓文看了一眼儿子,低下头,又抬起头,说了这样一句话:”一直以来,我是个骄傲的人。以前,修那座大桥是我做过最骄傲的事情。桥塌了之后,我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你是我所有的骄傲。我一直以为对你的教育是成功的。可实际上,我是失败的,太可笑了。“说完,马皓文说自己不会再给儿子添麻烦,就头也不回地走了。

这样的一次”父子矛盾“的设计,拔高了整个影片的高度,让人物角色也因此变得更丰满。我们不禁感慨:情商是最难培养的。教育可以让人变得更有用,但是能不能变得更好?

父亲一辈子的苦难,已经将一个如此骄傲的男人磨灭得平凡无奇。失去了荣誉、金钱、家庭、朋友,自尊是他仅存的精神支柱。但是马飞没有理解。这不仅是马飞,我相信很多的孩子,甚至是我们这些已经为人父母的人,在面对我们的父辈也往往会忽略对方的感受。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共情“,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这应该也是情商的一种体现。马皓文之所以能教育好马飞,我相信”共情“是先决条件。对方需要的不只是你的大道理,而是情感的共鸣。但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身边越是小有成就的人,往往越不懂得共情。越是与亲近的人相处,越不懂得共情。

一部敢于直面中国教育现状的电影

《银河补习班》,这部电影之所以有争议,是因为它是近些年少见的敢于直面中国教育现状的电影。或许是为了契合时代背景,或许是为了回避当下的敏感问题,影片把教育理念的矛盾和冲突设计在了90年代末。同时也提到了教改,巧妙地回避了教育的现状。可是,20多年过去了,这样的一部电影依然让那么多家长受到心灵的冲击,就说明问题依旧存在,甚至愈演愈烈。焦虑、迷茫……

影片中马皓文在出狱后,直面博喻中学教导主任时说了这样一段话: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主任,有教无类。

这句话出自《礼记》。它的后半段是: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教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这段话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就是:教师知道学生的程度有深浅,资质有好坏之分,然后才能多方诱导。只有善于多方诱导的人才能当教师。第二层是:能当教师才能当官长,能当官长才能当君王,所以教师是非常重要的职业。

反观我们的教育,是否做到了有教无类?还是过于强调了优胜劣汰,为了排名想尽办法掐尖。再反观我们的师资,是否都能够按照官长、君王这样的方向去选择与培养的?中国一流的人才有多少在做教育?二流的呢?还是三流的?从这个角度讲,西方的师资选择确实要比中国严谨很多。在美国游学期间,我看到很多的博士,依然奋斗在儿童教育的一线,倾注着大量的爱与关怀。我的合作伙伴的女儿,斯坦福大学硕士毕业,宁愿放弃麻醉师的工作,去小学做一名老师。学校老师的待遇也是处于整个社会的中上游,减少了老师很多的后顾之忧。我相信,只有安心、充满幸福感的老师,才能够教出更沉稳、充满安全感的学生。

当下,中国关于教育理念的讨论甚嚣尘上。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如何应试?如何素质?老师无奈,家长困惑、学生压力越来越大。这是教育转型期必然伴随的迷惘与阵痛。我们身处这个时代,避之不过。我只希望,一切能越来越好。

经典从来不在乎是不是爆款

这篇文章,是我用来给好电影点赞的。也许正如俞白眉所说,他们拍这部电影只是在完成一个心中多年的梦想。拍这部电影,更多的是情怀,不必在乎票房。

就像那些经典文学名著,我不知道十几亿中国人能够静下心来读名著的有没有1%,抑或是更少?但是没关系,这一点也不影响这些作品成为经典。

认真的记录下这些文字,写给当下的教育,也写给我自己,写给儿子。这部电影是我和儿子一起看的,儿子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我相信是深深触动了他。那就用我的文字更清晰的梳理作为一个妈妈的感受,也算是我与儿子又一次正式的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