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沉默的主角

2021-12-02 15:48:42孕产
前两天看完了《生门》,生门在哪儿?在产房,在新生儿保温箱,更是在无影灯下,一次次划开孕妇肚皮,取出宝宝的切口。产科的主角是体态臃肿的孕妇,一家人来到产科看病,只需扫一眼,就知道病人是谁。

前两天看完了《生门》,生门在哪儿?在产房,在新生儿保温箱,更是在无影灯下,一次次划开孕妇肚皮,取出宝宝的切口。

产科的主角是体态臃肿的孕妇,一家人来到产科看病,只需扫一眼,就知道病人是谁。

但是这个集全家之力百般呵护的病人,往往很沉默,躺在病床上听着医护人员和家属对话,要不要切子宫、要不要保早产儿,重大决策都是丈夫和公婆在做。孕妇进了手术室,有突发情况,第一时间知道病情、左右治疗方案的也是等在外面的家属。

她们自身的决定权很少。

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小家庭,妻子怀的双胞胎,孕30周左右,她有妊娠高血压,随时有生命危险,医生建议剖腹产,早产儿送到ICU。无论是大人孩子,治疗都要一大笔费用。医生说先准备三万吧,而丈夫东拼西凑只借来五千,医生无奈,说:最好的情况是大人小孩都尽力治疗,如果实在不行,就要选择重点,大人或者小孩。

听到这个,丈夫忍不住哭了。他用手挡住眼睛,不想被别人看到。躺在病床上的妻子面无表情,始终没说一句话。

后来,丈夫家几个亲戚分头去借钱,借了十多个人,终于凑了五万。

孩子出生后,护士抱出来看:恭喜,是两个姑娘。

丈夫脸上没有一点喜色,烦躁地说,恭喜什么?后面要用钱的地方还多着呢。

他们家实在太穷了,穷得娶不到媳妇,湖北有个不成文的风俗,如果娶不到媳妇,就去云南偏远地区买一个,他就是这样有了现在的媳妇。

她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家庭地位,像一艘小船,在命运的长河中随波逐流。昨天是娘家的赚钱工具,今天是婆家的生育机器。

另一个极端的例子是曾宪春,她情况很糟,别的医院都不收,只好转到这儿。怀孕30周,脐带绕颈,凶险型前置胎盘,胎盘穿透了子宫基层,稍不注意,子宫破裂,孩子就到了腹腔。用医生的话说是“命悬一线”。

其实她已经有两个女儿,流产过两次,拼死要怀孕,就是为了生儿子。

常规的剖腹产可能引起大出血、心脏骤停。因此医生决定分两次手术,第一次剖腹产取出胎儿,然后住进ICU做相关治疗,一周后再切除子宫。

一个星期开腹两次,加上之前两次剖腹产,曾宪春的肚子上留下四道疤痕。

这四道疤痕终于换来了儿子,病床上的曾宪春,最惦记的就是儿子,她说,如果没有儿子,别人就看不起你,农村人说话都很难听。之前生的两个女儿,公公连名字也不愿意起。

孩子一旦有问题,做母亲的最痛心。除了这个,曾宪春也许还在想,如果这个儿子保不住,没有子宫的自己该怎么在婆家和村里活下去?

她丈夫不是好人,之前还家暴过她,妻子历经磨难生下儿子,他显出本性中善良的一面,在ICU和NICU两边跑,照顾妻儿。他说:我没想到生孩子这么痛苦,生了儿子,家里老人高兴,但他们不知道,我们在这儿受了多少罪。

讨老人开心,堵住别人的嘴,在村里能直起腰是生孩子的目的。生育决定权似乎不在曾宪春手里,但生育痛苦全部自负。

《生门》记录的孕妇多少都有些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多次怀孕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孕五产二、孕六产二、胎盘长在之前剖腹产的切口上、产后大出血……这些危急情况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生孩子就像过鬼门关,而这里的很多人是鬼门关的常客。

在镜头前,她们很少表达自己,内心怎么想,没有人知道。

夏锦菊孕六产二,在手术台上心脏骤停两次,全身失血1.3万毫升,相当于身上的血换了四次,老公在广东做生意走不开,她没说什么。

李双双胎停,当地优生科怀疑胎儿缺氧,建议引产,婆家害怕人财两空,孩子变成永远的累赘,放弃了治疗,她也没说什么。

在重男轻女的农村,她们如何看待自己,又如何看待生育?如何心甘情愿承受一切?恐怕连她们最亲近的人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