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的心为何一碰就“碎”,警惕蛋壳效应,让娃拥有颗“强心脏”

2020-02-24 11:00:05孕产
几年前有一个流行词汇——玻璃心,所谓玻璃心是指很容易就受到打击,内心过于敏感的人。直接的字面意思指内心太脆弱敏感,非常非常容易受到伤害的人。这个词虽然看似非常的中性,但其实里面是带有贬义的。主要指内心尤其脆弱,抗打击能力非常弱的人。

几年前有一个流行词汇——玻璃心,所谓玻璃心是指很容易就受到打击,内心过于敏感的人。直接的字面意思指内心太脆弱敏感,非常非常容易受到伤害的人。这个词虽然看似非常的中性,但其实里面是带有贬义的。主要指内心尤其脆弱,抗打击能力非常弱的人。

一些玻璃心的人,并不是长大了才玻璃心,这一碰就碎的心脏,很可能是从小就中了“蛋壳效应”的陷阱。

几天前小茹刚上小学一年级,上了一个月学,小茹的办理就开始选班干部,小茹特别想当班里的文艺委员,但是最后还是落选了。这件事情对小茹打击特别的大,回家之后孩子不吃不喝,甚至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哭,爸爸妈妈怎么劝说也没什么用。

小茹的爸爸妈妈表示,本来觉得是小事一件,没想到孩子内心受这么大的影响。

其实像小茹这种情况是很普遍,孩子这么脆弱的心脏可以用一个心理学上的名词形容——蛋壳效应。

什么是蛋壳效应

所谓蛋壳效应,是英国儿童心理学家西蒙•安妮于1965年首次提出并命名的一种生理性心理疾病,是指孩子的脆弱心理。

孩子们命中蛋壳效应都会有哪些具化表现呢?

有的孩子只听得大人的夸奖,却听不得大人的批评,一旦孩子被批评,情绪就会在崩溃的边缘,很容易陷入这种自我抑郁和怀疑的死循环。

有的孩子在外面感觉特别的傲娇,但是内心极度的敏感脆弱,对任何人都充满怀疑,一旦觉得被欺骗,情绪也会面临崩溃。

还有一些孩子,只能接受成功,不能接受失败,尤其是面临人生中重大转折的孩子,一旦遇到些挫折,或是有一些不顺心的事,甚至会有轻生的念头。

这一系列的操作都是因为蛋壳效应造成的,这种效应会让孩子的内心变得越来越脆弱。

记得有过这样一则新闻,大概就是孩子是一个留守儿童,奶奶批评了孩子几句,结果孩子写了一个遗书就选择了自杀。

新闻中的孩子不过十几岁的年龄,当时孩子奶奶被很多网友质疑虐待了孩子,其实并没有,但孩子奶奶平实比较严格,

令人有些不解和难过的是,很多家长内心并不重视甚至不了解蛋壳效应,觉得是孩子自己的玻璃心是没有抗挫能力导致的,当孩子不具备这种抗挫能力的时候,家长不是嘲讽就是指责。

当孩子之所以变成这样,其实和父母的日常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家长所选择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未来的性格养成都是有很大影响。

哪几种家长容易让孩子身在蛋壳之下呢

1)无条件溺爱型

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加之421家庭非常多,家里的孩子不是当公主养就是当王子养,想要什么家里都尽力满足。

对于孩子的教育很多家长也不再那么严厉,在提倡温柔教育的大环境下,让很多的家长分不清什么是温和教育什么是一味放纵。

而且家长们希望孩子少吃苦,因为身为成年人的家长都觉得生而不易,希望孩子未来能一帆风顺,这类家长都会给孩子很大的关爱和呵护,并且现在很多家庭都是隔代养育,老人对孩子的宠爱更甚。所以很多时候就会惯着孩子,让孩子少经历挫折。

但是孩子的未来不可能永远不经历困难和挫折,未来是不确定的,如果孩子不具备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遇到什么挫折,就很可能一蹶不振,蛋壳被任何东西轻轻一碰都是容易碎的,而孩子就在蛋壳之下。

2)过于严厉型

有的家长可能在自己小的时候所接受的教育就是比较严厉的教育形式,这些从一开始的抗拒慢慢的接受再慢慢的用这种教育方式教育下一代。在这个过程中,严格程度加了好几个码。

这类型的家长不仅日常对孩子要求高,甚至不容许孩子犯错,所以孩子每天都是胆战心惊的,害怕因为自己的失败受到父母的责怪。

在面临挑战的时候就会选择逃避,而面临挫折的时候也会选择逃避,甚至会因为失败整个心都在崩溃的边缘不能自拔。

有的家长觉得,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已经很严格了,为什么孩子会这么脆弱,其实孩子内心脆弱,和孩子是否优秀,以及家长要求是否高没有关系,这种高压下孩子反而容易碎。

就像前一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里面学霸乔英子其实就是典型的“蛋壳宝宝”,本身非常优秀,但因为妈妈管理太严格,自己不敢面对任何事。

3)高和低期望型家长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非常的大,甚至把孩子自己当成自己一生的赌注,家长会给孩子最完美的人设,会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孩子也从不会让家长失望,是其他人眼中的完美小孩,也是别人眼中的“别家娃”。

但这样在外人眼中完美的孩子,很可能内心极度脆弱,对自己要求过高时并不一定会练就一颗强大的心脏,反而自己的弱点非常明显。

一旦完美的人设有了裂缝,孩子心中自信的大楼就会轰然倒塌,会失去积极生活的勇气,这就是高期望家长可能要面临的现实。

其次期望过低,过于佛系,孩子很容易自满,当孩子认清世界残酷的那一刻,也是孩子容易崩溃的原因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守住孩子的美丽,不对孩子过于苛刻,孩子才能摆脱“蛋壳效应”。

怎样警惕孩子深陷蛋壳效应呢?

孩子将来是否会生活在蛋壳之下,不是看家长能给孩子多大保护,而是家长能否提前就锻炼孩子的心脏,让孩子的抗挫折的能力变强。作为父母怎么才能帮助孩子不深陷蛋壳效应呢?

支持孩子冒险精神

小孩子都有一颗去冒险的心,而最大的拦路虎不是别人,而是始终把孩子攥在手心里的家长。

支持孩子冒险精神到底是怎么样呢?在19世纪的北欧所流行的“森林教育理念”非常说明问题。

【森林教育理念】这一教育理念兴起的原因是当时一个老师,运用本地森林资源,利用大自然,对孩子的教育实现实践性。

学校大部分时间都让学前班和一年级的孩子在树林里“学习”。孩子可以利用森林中的任何东西进行学习,比如学习算数就可以利用树枝和石子等。

观察树林里的昆虫、鸟类和植物,用树叶搭成架子,在树林里尽情地上窜下跳,然后用语言、绘画、手工等形式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思表现出来。

这种教育方式看似非常的不靠谱,但是却极大的尊重了孩子的自由,并且支持了孩子冒险精神,给孩子冒险精神建立了一个环境。

孩子经历了这种教育模式,协作精神、动手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加之在野外学习很容易遇到恶劣的天气,孩子的意志力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得到锻炼,在这个学校学习过的孩子,大多在以后人生遇到挫折的时候,第一时间是想办法如何去解决而不是逃避。

心理学家Peter Gray表示:如果父母一味的过度保护,害怕孩子受伤,剥夺孩子成长空间,这样抑郁、自恋、缺乏同理心的孩子会越来越多。

最后孩子深陷蛋壳效应的影响,成长中缺失“冒险精神”成为一大关键因素。

虽然现在让孩子经常去野外学习不太现实,但是适当的带孩子去冒险也很有必要。

一个闺蜜在孩子暑假的时候就带着孩子去云南过暑假,这个暑假从她分享的内容来看,并不熟单纯的旅游照,更像在冒险,主要是带孩子去云南比较有特色的乡下,长途跋涉,孩子平时玩的特别疯,一个城里娃,晒黑了几个度,还学会了上树。

所以如果帮助孩子警惕蛋壳效应,家长要支持孩子的冒险精神,必要时可以带着孩子去进行冒险。但者并不意味着把孩子置于危险之中,在保证孩子人身安全的情况下带着孩子去冒险。

这样孩子才不会受到惊吓,克服困难的过程增加了自信,锻炼了意志力,开朗了性格。

帮孩子树立正确偶像观

偶像即榜样,孩子成长的中前期家长会帮助孩子寻找榜样,后期孩子会接受这种影响自己寻找榜样。

社会心理学家曾说过:对强者的崇拜,是孩子成长的需要,而心理学研究表明,榜样对儿童行为的形成和改变有显著的影响。

在小的时候,家长的行为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家长就是孩子的偶像,所以想要孩子不被蛋壳效应驱使,家长首先本身要有强大的抗压能力,让孩子看到父母拥有强大的内心。

其次等孩子大一些可以帮助孩子寻找正能量的偶像,让孩子变得更加积极,这样非常有利于在孩子遇到挫折,突破蛋壳效应的壁垒,不被软弱支配。

给孩子一个合理的期待

前面提到期待过高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紧张,喜欢逃避问题,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家长不要把自己过高或过低的期待强压到孩子身上,这种无形的压力会让孩子想要逃或逃不掉,其实是不利于磨炼孩子意志力的。

所谓孩子的不合理期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过于容易满足,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期待比较低,孩子比较容易满足,遇到挫折会变得不堪一击。

如果期待过高,孩子无非承受压力,蛋壳直接打碎再难恢复。所以家长要把握好尺度。

不要让孩子的心脏躲在蛋壳之下,警惕蛋壳效应,锻炼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未来才会越来越耀眼。

我是YOYO,一个热爱写作的育儿师,关注我小儿不再难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