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小欢喜》畅言会解密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

2020-02-21 06:00:04孕产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小小少年,很少烦恼,但愿永远这样好。清扬的歌声诉说着青春期孩子内心:爸爸妈妈,我们长大了!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 眼望四周阳光照。小小少年,很少烦恼, 但愿永远这样好。一年一年时间飞跑, 小小少年在长高。随着年岁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

清扬的歌声诉说着青春期孩子内心:爸爸妈妈,我们长大了!

《小欢喜》的一场畅言会几家欢喜几家愁,方一凡唱出了自己的歌唱梦,林磊儿释放了自己对过时母亲的思念,乔英子勇敢诉说着自己想要去南大的心愿,而季杨杨告诉父亲我不是孩子了,但我很爱你们。

《小欢喜》畅言会

许多父母抱怨青春期的孩子难沟通,孩子已经不像小时候那么依赖自己,从无话不谈的亲密渐渐变成无话可说的疏离,虽然同在一个屋檐下,却有相隔十万八千里的距离感,父母与孩子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为什么那么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那么难沟通?

1、生理上发育趋于成熟,心理上渴望独立

生理学上,青春期是儿童逐渐发育至成年人的过渡期,也是人生第二个生产发育的高峰期,女性迎来了月经,男性会出现遗精,这些生理上的变化昭告着孩子已经成为准大人了。从身高体型到外貌特质,孩子已经不再是孩子,而趋近于成人。雌性激素与雄性激素分泌会打乱青春期孩子身体的平衡,在情绪上易怒易躁,变得脆弱敏感。

心理学上,青春期也是一个叛逆期。少年少女渴望独立,摆脱对父母的依赖,从心理上真正的“断奶”。自我独立意识的觉醒让青春期的孩子对于来自父母的过分干预与关怀产生抵触情绪,通过对传统的权威式结论进行挑战来展现“我的地盘我做主”、“我不再是小孩子了”的理念。

《小欢喜》季杨杨开赛车

2、中国家庭传统的教育方式的盲点

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奉行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批判式教育”。从小到大,有多少孩子是活在“别人家的孩子”阴影下生活的,就像《小欢喜》乔英子已经考了年级第二名,可是在母亲宋倩眼里就变成了“你都考第二了,有啥值得高兴的”,父母吝啬于赞美子女的进步与成功,放大孩子身上的缺点与不足,这种批判式教育让孩子与父母的心渐行渐远。

《小欢喜》乔英子落泪

父母与孩子在一起谈论的话题只有成绩。这让孩子有一种错觉,在父母眼中,与成绩无关的一切都不重要。这种沟通方式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没有孩子喜欢成为一台冷冰冰的考试机器。古语有云: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父母端着高高在上的架子,不愿走进孩子的内心,促使两代人的代沟越来越深,缺乏共同语言,“你讲的我不愿听,我讲的你不懂”,沟通障碍随之而生。

《小欢喜》宋倩与乔英子吵架

3、父母不适应孩子角色的转换带来的冲突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已经是准大人,但是在父母眼里孩子依旧是小时候的样子。就如同《小欢喜》中的空降爸爸季胜利始终还把儿子季杨杨当成那个喜欢吃麦当劳的小学生,天凉了还在操心孩子穿秋裤的问题,忽略了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是尊重与信任。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你不会简单呵斥对方,“不行”、“你不可以这样”,你会告诉他原因;对于一个成年人,你不会包办所有需要他自己承担的事情,你会告诉他自己需要负责的领域;当问题发生时,你会与对方商量共同决策如何应对,而非一言堂大包大揽。当你知道你面对的是一个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成年人时,你自然而然地就会尊重他、理解他,你们彼此的沟通自然而然顺畅与和谐。

《小欢喜》季胜利反对季杨杨韩寒梦

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机制?

1、 闭上你的嘴,打开你的心去倾听

心理学家李玫瑾老师曾说:青春的孩子,父母要学会闭上自己的嘴。六岁之前,父母的唠叨和话语都是黄金,十二岁之后,父母的话语就是垃圾。父母从小说到大的道理,孩子心如明镜。对于青春期,父母要学会放手,用心去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做个知心人,而非说教者。

倾听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著名学者刘墉老师就是一个善于倾听的父亲,他与儿子刘轩的“零分之约”相信大家耳熟能详,刘轩从曾经的叛逆少年到如今的跨界精英,站在《我是演说家》捧起冠军奖杯的那一刻,父亲刘墉语出惊人,自己是一个特会听的爸爸,特别愿意听儿子和他辩驳。刘轩与父亲年幼时分隔两地,他们通过书信、邮件等等方式唇枪舌战,作为父亲刘墉懂他的儿子刘轩。

刘墉与刘轩

倾听是一种神奇的魔法,它不仅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距离,而且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认真倾听孩子的讲话的时候,父母切忌不要随意打断孩子,也不要轻易地进行批评与负面评价,学会用眼神或简单词语进行反馈,如“后来呢”、“原来是这样的”等等词语引导孩子准确表达。

2、 尊重孩子,信任他

青春期的孩子强烈渴望得到认同,因为他们正在从少年向成年进行转变,他们迫切希望外界能够认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自己可以决定自己的未来。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写道:“真正爱孩子的父母都明白,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感受,尊重他们有做决定的权利。”

《小欢喜》中乔英子有个航天梦,她想进入南京大学进修天文学,这不是一时兴起的冲动行为,她渴望父母的支持与理解,母亲宋倩却以爱之名绑架孩子的志愿,这从本质上源于对孩子的不信任。她坚信自己的人生经验不会错,孩子只是一时脑热。这样的做法让女儿反感至极,只想远远逃离母亲的控制。《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要信任孩子的天性,信任是最真挚的爱,不要过多侵害孩子的行为边界,你变弱些孩子就开始强大,你收敛起来孩子的格局才能变大。

《小欢喜》宋倩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父母的合理引导胜过严加管教,心理学家李雪说:"爱是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愿。"每一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人生之路要走,父母无法代替他去经历那些惊涛骇浪,也无法阻止孩子前行的脚步,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决定,用你的爱默默在背后支持他们。

3、平和稳定的情绪,创建友好氛围

双方在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下进行沟通,很容易使用语言彼此攻击,正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在这样的氛围下的沟通显然不会很愉悦。坏脾气就像电脑病毒会自动复制,快速传播,导致所有与之相关的网络进行瘫痪状态。

小陶虹在综艺节目《耐撕爸妈》中分享自己的育儿理念,从不用大吼大叫乱发脾气来解决矛盾和冲突。有一次女儿只顾看电视忘了写作业,父亲徐铮要求孩子马上关掉电视机去写作业,小陶虹没有进行任何的指责和批评,只是平静地反问女儿:“你这样对吗?”女儿立即回答,“我不对”,在沟通方式上,小陶虹拒绝谩骂与指责,以平静口吻陈述事情,和善坚定地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问题,由孩子主动地去改变。这种沟通方式值得许多父母学习。

《小欢喜》宋倩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舒适的环境,稳定的情绪是促进良好沟通的前提条件。《小欢喜》的畅谈会,三把背靠背的椅子,三面对着自己的镜子,在这么一个友好氛围下,孩子才能毫无顾忌地说出心之所愿,父母才有可能听到孩子真实想法。

4、 学会使用同理心,少批评说教

想要真正了解对方,需要使用同理心。美国心理学家铁钦纳提出:所谓的同理心就是指通过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世界,解读对方的感受和情绪,并且让对方感觉到自己并不孤独,自己是被理解的。

电影《在云端》瑞恩·宾厄姆是一位裁员专家,他与同事要向一名40多岁的员工告知他被解雇了,同事娜塔莉站在公司角度使用流程化的口吻向雇员阐述事实,雇员对此产生抵触情绪,从失望到愤怒,开始谩骂;与此相反,瑞恩将话题转移到这位员工最关心的子女教育上,以雇员角度思考此次裁员危机,雇员失去的是在一份局限呆板为了生存的工作,取而代之获得了一个重新追寻自己梦想的机会,这样的父亲才是子女心目中的英雄,裁员从某种意义上是一次“重生”。

电影《在云端》

青春期的孩子有成长的烦恼与困惑,有时候他们需要的不是家长的真知灼见,更不是批判式的说教,他们更希望自己的思想被父母所理解,自己的行为被父母所认可。只要父母肯换个角度,设身处地的想一下,走进青春期孩子内心也绝非那么遥不可及。

5、幽默感拉近父母与孩子的距离

中国的家长严肃有余,亲近不足。权威型的家长给孩子的印象是高高在上,不近人情,不苟言笑,沟通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曾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一位老师,多一点幽默感,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诲。

说道幽默感父子搭档,不得不提埃·奥·卜劳恩,他的《父与子》系列世界闻名,一个个生动幽默的小故事实际上是来自卜劳恩与儿子克里斯蒂安的日常生活。一个个啼笑皆非的故事隐藏父亲想要对儿子诉说的处世之道,生动而幽默。

《父与子》

幽默是个技术活。在教育过程中,父母使用幽默的力量不仅能缓和与孩子剑拔弩张的关系,增进彼此的了解,创造出一种欢乐轻松的氛围,消除彼此的紧张对立,这时候父母的一句话胜过平时的一百句。欢声笑语中,沟通也不过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