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婴幼健康

婴幼健康

它让孩子上瘾,和烟草酒精一样,孩子天天在吃

2019-08-20 13:13:05婴幼健康
但有一点是事实:糖吃多了的确会让人上瘾。 抱着敞开让孩子吃糖、吃零食,孩子早晚会对这些失去兴趣这种想法的父母,要反思了:糖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安全,用“放开”对糖的管控,让孩子“免疫”的方式,其实根本不可…

“不限制孩子吃糖,他会把糖吃腻吗?”

这是知乎上的一个高赞提问,

潜台词可能还有:如果不限制孩子吃零食,孩子会把零食吃腻吗?

答案会让父母失望——

糖不但不会吃腻,还会越吃上瘾,越吃越停不下来,越吃越多……

什么?吃糖会上瘾

也许你是第一次听说,“吃糖会上瘾”。但事实上影视剧和科普文章里,没少提这件事——

电影《王牌特工:黄金圈》里,大反派女毒枭劝说别人在饮料中少放糖时说了这么一段话:

@图片来源:电影《王牌特工2·黄金圈》

把糖比作可卡因,可能会吓倒一众妈妈,糖和可卡因的“毒”还是不一样的,这种说法危言耸听了。但有一点是事实:糖吃多了的确会让人上瘾。

美国专家在《自然》杂志上也曾公开提出:糖就像烟草和酒精一样,是一种有潜在危害且容易上瘾的物质。

@图片来源:财经网

为了提醒糖对孩子的危害,就在上个月,世卫组织再次发言:三岁以下婴幼儿食品禁加糖!

抱着敞开让孩子吃糖、吃零食,孩子早晚会对这些失去兴趣这种想法的父母,要反思了:糖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安全,用“放开”对糖的管控,让孩子“免疫”的方式,其实根本不可行。

在任何时候,糖的摄入都应该被管控起来!

糖,如何让孩子一步步上瘾

看到这样的图片,大人都忍不住流口水,更别说孩子。

事实上,胎儿在妈妈肚子里时,味蕾就表现出了对甜味的偏好。当味蕾与甜味触碰时,大脑会分泌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让我们感到愉悦、幸福、快乐!

糖,就是在这些美好外衣的包裹下,让人降低了防范,当孩子将一口甜品吃进嘴里,事情开始变的一发不可收拾!

糖作用于脑部,会干扰饥饿激素(ghrelin)的和瘦素(leptin)作用。而饥饿激素会让人产生饥饿感,瘦素(leptin)可以让人产生饱足感。

孩子在吃甜品时,会感觉总吃不饱、还总是觉得饿。因为糖会减弱食物带来的愉悦感,让孩子想吃得更多,就会有类似上瘾的感觉。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吃糖会让大脑里产生出类鸦片的物质——内啡肽,这种物质会让孩子变得疯狂,在某种程度上,跟烟、酒的上瘾有点类似。

跟烟酒,甚至毒品相比。糖的成瘾性并不会那么强烈,对健康的影响也不会像毒品那么快速和直接。

糖对孩子的危害有点像“温水煮青蛙”,不会有明显的身体不适反应,但吃多了危害却不小。首当其冲的是龋齿和肥胖,进而增加跟肥胖相关的一些慢性病的风险,比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等。

糖,不知不觉就吃多了

世界卫生组织(WHO)强烈建议成人和儿童游离糖的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10%以下,最好是能够进一步控制在总能量的5%以下。

游离糖:是WHO 提出的定义,是指生产商、厨师或消费者在食品中添加的单糖和双糖,以及天然存在于蜂蜜、糖浆、果汁和浓缩果汁中的糖分。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所使用的是" 添加糖",指的是在食品中额外添加的糖。

@图片来源:WHO

对于孩子来说,10%和5%分别代表多少糖呢?

1-2岁的孩子来说,10%大约是20-30克,5%大约是10-15克;

4-6岁的孩子来说,10%大约是30-40克,5%大约是15-20克。

一块方糖大约是4克,我们按4-6岁的孩子控制在10%的这个标准来看,孩子一天最多不能吃10块方糖。

你可能会说,我们家孩子一个星期也吃不上10块方糖,这个轻轻松松就能做到啊。

我们按照不同食物包装上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计算了一下这些食物的含糖量——

一瓶净含量为500克的果汁饮料,含有大约48克糖,相当于吃12块方糖;

一盒净含量为100克的冰激凌,含有大约20克糖,相当于吃了5块方糖;

一包净含量为106克的黄桃干,含有大约78克糖,相当于吃了19块方糖;

一包净含量为150克的膨化食品,含有大约66克糖,相当于吃了16块方糖;

一瓶净含量为260克的果粒酸奶,含有大约36克糖,相当于吃了9块方糖;

……

惊不惊喜?

意不意外?

孩子随便吃点什么,每天10块方糖的量,轻轻松松就能超过。

孩子高兴了,一天吃上几天的摄糖量,也很正常!

再看看超市的货架,如果把所有含糖食物全部移走,那么可能只能剩下20% 的食品。

多吃进身体的糖,会去哪里?

孩子每天吃糖量都大于身体需求,那么多出来的糖,会去哪里呢?

变成脂肪!

我们吃进去的糖最后都会以葡萄糖的形式被人体吸收利用。葡萄糖进入血液中会使血糖升高,血糖的升高就会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对脂肪细胞和肌肉细胞(这两种细胞占到人体细胞总数的2/3)发起信号:一方面这两种细胞会主动摄取血液中的葡萄糖而让血糖恢复平稳;另一方面胰岛素信号还能使丙酮酸和柠檬酸更多转化为乙酰辅酶A,

后者是脂肪酸合成的原材料,刺激甘油三酯的合成过程,最终会膨大的脂肪组织和肌内脂肪堆积。

除了让孩子长胖,过量的糖的摄入,还会——

快速毁掉牙齿!

一天到晚,甜食、含糖食物不间断摄入,相当于把孩子的小牙泡到糖水里,这相当于是给细菌生长代谢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能量。

小朋友唾液的自洁能力差,牙齿在糖水里泡6个月,差不多就毁了。

揪出那些“糖兄糖弟”们

在抱怨孩子摄入糖的机会太多的同时,你不是也发现,糖有着各种各样的“伪装”,以至于你几乎不能从孩子的饮食中,挑出不含糖的食物。是时候揪出那些“糖兄糖弟”的伪装了!

1、 蔗糖

藏匿食物:各种甜食、饮料中。

提示:不只是甜的食物,很多酸的、咸的食品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蔗糖,所以,不能只凭味道,给孩子买包装食品的时候,一定要盯好食品配料表。

2、 果糖

藏匿食物:水果、蜂蜜

提示:孩子吃水果过多,不是件好事,摄入果糖过多,容易引起腹泻。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吃水果永远不能代替吃蔬菜。

3、 果葡糖浆

藏匿食物:各种冷饮,包括果汁、可乐等清凉饮料。

提示:果葡糖浆的特点是越冷越甜,但喝过后大脑得不到饱的信息,特别容易一次喝很多,过多的糖会在身体合成脂肪,造成肥胖。别忽视夏天带孩子出去玩带的一瓶白开水,对于控糖而言,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

4、 葡萄糖

藏匿食物:葡萄糖粉、含葡萄糖浆的饼干。

提示:升高血糖的速度极快,除了不能正常进食的情况,健康孩子没必要专门购买、服用葡萄糖。

5、 麦芽糖

藏匿食物:高粱饴、关东糖

提示:偶尔吃些并无害处,但麦芽糖比较粘牙,吃完之后应尽快刷牙。

6、 低聚糖

低聚糖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低聚麦芽糖,另一类是被称之为“双歧因子”的异麦芽低聚糖。

提示:低聚糖可促进肠道有益细菌增殖,所谓的“双岐因子”就是指的低聚果糖之类成分。目前很多发达国家都有低聚果糖之类的家用甜味剂出售,但在我国因为成本太高,产品还不普及。

7、 甜蜜素、安赛蜜、糖精等合成甜味剂

藏匿食物:多数标明“低糖”、“无糖”、“低热量”、“减肥”的甜味食品和饮料。

提示:由于不含能量,也没有糖,用它替代含糖食品,能减少糖的摄入,对降低肥胖和龋齿风险还是有帮助的。但不推荐3岁以下孩子选择,3岁以上的孩子,饮食仍然要少糖!

减少糖摄入,还能做什么?

1.日常尽量不喝甜饮料,如果想喝,尽量选无糖饮料。

包括各种碳酸饮料、茶饮料、乳酸菌饮料、果汁饮料、红糖水、蜂蜜水等等,自己尽量别喝,也不让孩子喝。实在是聚会场合,避不开,也尽量选无糖饮料。

2. 即使是纯果汁也要少喝,尽量直接吃水果。

完整的水果最好;榨果蔬汁时尽量多放蔬菜,少放水果。

3. 焙烤食品尽量控制数量,如果想要吃,可以选择无糖的。

尽量不吃或者少吃面包、甜点、饼干、曲奇等甜食,自己做面包点心尽量少放糖。

4.平时家庭饮食或者烹调食物,都要养成尽量不加糖的习惯。

比如,喝粥不加糖,打五谷豆浆不加糖,做菜也要少放糖。

5.购买包装食品时,注意看配料表和营养标签。

为孩子选择零食,一定要注意看它的成分和营养素含量。除了以上介绍的“糖兄弟”,在食品标签中,还有很多东西其实也都是糖,比如玉米糖浆、麦芽糊精等,如果有这些东西存在,也要注意少吃。

最后,祝你和孩子的“控糖大业”成功!

监制 /郑鑫

责任编辑/蜜蜂美术设计 / TaurusY

点在看,一起戒糖